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暑假美东游学日记(三)娱乐至死的迪士尼和环球影城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175

帖子

8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07:5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天去了迪士尼的魔法王国,一整天玩下来,我觉得最好的还是晚上的烟花和投影在城堡上的动画表演配合经典的迪士尼歌曲,录了14分钟的全程视频,今天本来想上传,但是在美国200M的视频传到国内视频网站上很慢,微信又不支持youtube,所以就只能凑合看看手机照片了。

夜幕下的灰姑娘城堡,迪士尼的标志。



仔细看有个人挡在城堡前,挺恐怖的,那是沃尔特迪士尼老人家的雕像。





烟花绚烂至极。

从早上九点左右入园到11点多离开,感觉每次到迪士尼都是把一辈子的队都排出来了。特别是后来带两个孩子玩Splash Mountain,排了80多分钟。

前一天晚上,我用了好久的时间,把大家的门票关联电子账户,然后预约了三个fast pass,以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网友的评价,设计了最优路线,想带着大家好好玩一玩。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刚到灰姑娘城堡,我站在迪士尼先生和米老鼠雕塑这里,让大家拍拍照,然后一起行动,没想到孩子们拍了照后,头也不回的自己穿过城堡,enjoy themselves 去了,我在广场晒着太阳,还在苦苦的等,结果没人理我,我只能是自己走自己设计的最佳路线,然后发发方位,提供点经验到微信群里。最后,定点在地图上的14号附近呆着,也就是总统名人堂,这里是园区的center,哪里有事我都可以马上赶到。心里想着,行吧,我本将心向明月。

总算跟头把式的折腾了一天,大家似乎都对园区很熟悉了,也都开始会看地图了,我也放心了,这个迪士尼搞定后,第二天的环球影城,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独自平趟了。


然后呢,昨天早上本打算赶七点的环球影城班车,但是由于孩子们没有按时赶来排队,乘客已满他们无法上车,已经上了车的我也只好把开动了的车叫停,然后挤了出来,在下车的时候哀求司机想想办法,司机答应再叫个小车过来送我们。

大概七点四十五分,我们到达园区,果断的直接分成两组行动。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法集体活动,个性化太强,很难为了集体而稍微忍耐一下自己内心的小需求,所以按照这些天他们自然的扎堆,分开走,午饭发钱自己解决。之前在Miami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就是不肯跟另一女孩分享一张king size的床,一定要自己睡,搞得大半夜还在换房间。我本来想以老师自居多劝说几句,讲讲给予和索取,忍耐和谦让,小我和大我。但是从交流的过程来看,对方是摆出消费者的姿态,而我是服务提供者,这样的话,我确实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无话可讲。



不知道为啥这三个人同时都喜欢让人拍侧面。

我们来的比较早,但因为不是住在影城的酒店里,所以我们要九点钟才能进去,坐在外面的长椅上,我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计划一天的行程,明知道计划了也没啥用,用手机查到最受好评的几个项目,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等等。八点刚过,我们一组人来到变形金刚馆排队,很快,大概8点40分,就坐上了变形金刚动感车,开始了3D都市大战,不过,在结束前的一两分钟,突然系统故障。。。车不动了,广播中说让大家一定 remain in the car不要到处走动。开始大家都觉得这肯定是假的,something will happen,但是等了五六分钟之后。。。慢慢开始相信确实是出了故障。果然,有工作人员让我们下车把我们带出馆,然后发了一张Express的票,算是一点补偿,后来这张票被浪费在了史莱克4D电影上。事实证明,做计划是没有好下场的。

紧接着,我们贼心不死,马不停蹄的来到速度与激情馆。我期待的是里面的情节会不会已经升级了,跟以前的不一样。




做的很有感觉的工作室。



米亚的大嘴。。。





下图是这个园区最凶险的一个过山车,路过的时候,跟我一起的RLJ小朋友一直说不敢坐不敢坐。


后面陆陆续续的玩了很多项目,其实都大同小异,总的来说,木乃伊,变形金刚还有速度与激情最好。这里没有加州的环球影城的Studio Tour,可能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摄影棚和拍摄基地,总体还是感觉减分不少。另外,里面的核心内容和影像也都是2016年就有了的,一直没有更新。但如果是第一次观看体验,那还是挺震撼的。

玩了两个园区,每天超过12个小时,持续了两天,感觉就是,累死了,真的符合那句话,叫做娱乐至死。西方有著名的3S控制人民的理论:Sport,Star,Sex, 这就是娱乐至死的最佳应用案例。所以在美国,棒球,橄榄球,NBA,格莱美,好莱坞,以及Playboy和Strip club就这样来了。普通人生存的压力越大、节奏越快,娱乐至死的程度越高。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没有多少人愿意像古希腊的先辈们那样把脚泡在爱琴海里思考宇宙和哲学的道理,大家需要的只是可供消磨时间的娱乐工具,一笑而过,放松神经,麻痹自己,释放压力,人生就是一场戏,everyone can be a joke。只有这样才能像蒙着眼睛的驴子一样重新面对明天狗血的生活。一句话说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狗血,还有明天和后天以及大后天的。


那么,什么是娱乐至死?
这四个字,是一本书名,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作者是 Neil Postman。


尼尔波兹曼用一本篇幅并不长的书描写了美国从电报这种新技术的发明之后信息的瞬间扩张,将旧的阅读式的话语模式与思维方式完全打破,并且在电视发明之后成功的将一种电视娱乐的文化带入整个美国社会,使得美国曾经有过的阅读文化几乎消亡殆尽。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种娱乐的文化对思维模式的冲击。在过去的阅读行为中,由于阅读需要一个连贯的理解和思考过程,不可避免的,你需要长久的坐在那里并且精力集中保持连贯性。


但是电视却不是这样,电视完全可以做到将两个完全无关的东西放在一起呈现给你,并且你完全不会因为上一秒播出了泰国邮轮沉没的新闻,下一秒便跳出一个很多人在傻笑的广告而反感。事实上,尼尔波兹曼提到,电视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简便性。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信息,便会发现这些信息里有不少东西与你今天要做的事几乎毫无关系,例如你完全不会因为美中贸易战而放下手边的工作去做与这些有关的事情。电视带给人更恐怖的则是一个僵化的全盘接受的思维模式。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这样提到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妙语连珠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是无暇顾及这些的。” 年轻时看到这句话,就被它打动了,然而接下来一刻仔细的去想,发现那时的我便处在尼尔波兹曼笔下的 “发现了一句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的境界。” 于是我知道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读者。这是个有趣的循环,因为喜欢作者对于不好的读者的界定的几句话而成为了作者认为的不好的读者。


世界继续发展,如果尼尔波兹曼活到了2018年。那么他一定会惊叹社交网络几乎重新定义了他笔下的媒介文化。现在距离尼尔波兹曼写下这本书差不多30年,然而时至今日年轻的一代人却已经不像尼尔波兹曼笔下那样沉溺于电视了,相反的,他们有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东西,那便是社交网络。我不去评论社交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如果真的想要评价的话,恐怕不是几千字的一篇游记就可以讲的清楚的。在尼尔波兹曼那里,人们对于电视传递的信息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他说,尽管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思维的连贯性,我们可以对书中的话出于个人理性的思考后进而表示赞同,质疑,反对。阅读是一项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活动,作者将自己的想法写在或者说隐藏在印刷品中,并且永久的保留下来,读者有选择的进行阅读,然后表示自己的看法。这一切在今天却不是这样,在电视机前我们完全的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事实上,电视不断滚动的画面根本让我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在传媒业,如果一个节目能够让观众不断的去深入思考,那么观众一定没有办法再看接下来的节目,而这样的节目本身就是失败的。比如芒果台的一些综艺,为什么成功呢,我说的成功是贬义词。因为,像“向往的生活”这种节目,一群明星妇女和明星大老爷们买菜煮饭插科打诨拍给观众看,所谓慢综艺,你根本不用思考,你也不用激动,你就开着手机播放这个节目,然后你干啥都行。鄙视这个节目垃圾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H.J. 确实深谙传媒之道,毫无社会责任感的将反文化进行到底。


虽然在社交网络中我们貌似第一次被科技赋予了话语权,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将自己要说的话发表在网络上,然后他人在更新微博的时候便会看到(为了简便起见,用微博来代替其他一切的社交工具)。尽管我们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我们并不能在社交网络上获得一次有效的长谈。如果一条微博下两个人你来我往的回复超过十几二十条,这便是多的了。然而想想,如果我们和一个人当面谈话两个小时,我们一共要说多少句话?而这些对话假如全部搬到社交网络上,我们的回复又有多少条?所以,这便是我们在微博上可笑的虚假的话语权而已,更别说我们每次发微博的时候还会被限制字数。经常发微博的人都会发现,如果我们真的有一些话想说的话,140个字完全不够,很可能刚刚叙述了个大概就已经超过字数。这个时候,如果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写手,很难将一件日常的事情全部讲清楚,而要想在这样的平台讲一个学术观点,则更是笑谈。于是这140个字的限制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微博上讲一些娱乐性的东西,一些笑话,一些八卦。

以上是关于说的,下面是有关浏览的。前文提到了我们在阅读上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理性分析者,在电视面前是一种被动接受者,而在微博上我们则是自我选择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比如,我微博关注了260个人,这里面大约有30个是我的亲戚朋友,剩下230个有明星,媒体以及各种企业单位等。即使是我关注的这么少人,我的微博每天也根本就刷不完,这是因为每一条微博我都会从第一个字浏览至最后一个字。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想漏掉别人发的微博你会怎么做?只有一个答案,那便是跳着读,于是你可能会忽略某些人,尽管他还在你的关注列表里,但是你根本不会去读他们的微博。尼尔波兹曼提到,电视中一则新闻的平均时间大概是10-20秒差不等,正是这20秒的时间彻底切断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在上一个20秒看阿根廷在哭泣,接下来20秒却立刻看到一则搞笑的娱乐新闻。这便是电视带给我们的切断。回到微博这个话题,浏览一条微博要多久?恐怕自由1-5秒。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微博的切断比电视机来的要更迅速,更快更猛烈。而且更悲哀的是,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以为在微博上找到了社交找到了存在感,我们不断的想去关注他人的生活,然而事实上我们却不停的看到了一条条无用的信息。我们拿起手机打开微博,浏览了半个小时后,除了笑一笑,吐槽一下,羡慕或者挖苦一下别人,我们自己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我们的思维完全被切断,我们开始厌恶阅读一些长文。有人总结:“我对于一个人的好感程度是这样的,从小到大:能认真阅读完140字微博的人,能读完1.5k字文章的人,能花半个小时读完一篇长文的人,能花两个小时看完一本杂志的人,每天发送超过五条有意义的文字的人,能花一天时间读一篇学术文献的人,能安安静静看一天书的人,能连续写作的人。” 时至今日,我几乎没有遇到几个有耐心阅读长文的人,更不用说坚持连续写作的人了。这便是波兹曼所说的我们的分析能力已经几近消亡,140个字决定了微博注定不能表达太高深的内容,除非是一段极其学术性的话,否则我们几乎可以很快的将一条微博阅读完毕。但是140个字又注定了学术性的话无法发表在这里,就连诗歌恐怕都异常困难,所以我们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了波兹曼所说的那样,我们成为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甚至比在电视机前坐着的那帮人还要悲哀。

每次发生地震洪水,微博上便谣言满天飞,除去谣言,更多的是未经思考便擅加妄言的扇风点火。几乎你在任何一条热门微博下面的评论都会出现诸如:地震局早干什么去了,这么大的地震难道预报不出来吗?或者是,最近的高云翔案件,周立波案件,以及小崔的爆料,跟风评论的人几万几十万,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在所有评论的人当中,能说清楚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的,百分之十都不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站在一个姿态上用一种反智的暴力行为去宣扬自己的博爱。这就是微博时代带给我们的最大的痛。

在我们面对一条信息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稍微用一丁点的理性去分析,这并不需要很高的知识功底,然后再用强大的搜索引擎去查找某些新闻的来源,几乎90%的谣言都可以被杜绝掉。然而就是在这种丧失了分析能力之下的我们,对所有的东西全都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情感妄加评论,造成了网络上的一片奇观。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发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他们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赢得了观众的欢呼和掌声。读书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深度阅读需要你能够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集中全部精力,因为你在阅读的同时必须进行思考。需要一个人可以持续不断地阅读数万字,然后稍微停顿一下,整理思绪,完善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架构,一点点形成整体印象。尤其是对于阅读量足够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里他会不断抽取脑海里的关联书籍进行分析和对比,读一本书相当是在同时翻阅十数本书籍。这种过程对于专注之力的要求极高,因为一旦思考被打断,就很难回到之前建立起来的阅读氛围之中,彻底从原书的意境中退出。 整个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伴随着静默和沉思。这一点和微博完全不同,微博是那种老师说一句,你就立即举手大喊“我知道!我知道!”的迅速反应。这不单是个习惯问题,它根本性地改变了思考的模式。微博是无需做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反应胜过一切,表态高于一切。通过微博的驯化,一个人很可能连大脑皮质的生理结构都已经发生了改变。看过一条微博,内容是这样的:“如果我今日需要反对微博,然而我却必须借用微博这种方式来反对微博,因为只有这样我的宣传度才能更广,不得不说这是个莫大的讽刺。”尼尔波兹曼也举了一个例子:1984年,康州一个图书馆倡导“关掉电视”的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让人们在一个月内不看电视。然而,电视媒体对这个活动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尼尔波兹曼谈到我们很难想象活动的组织者没有看出自己立场中表现出来的讽刺性。然后他又写道这样一句话:“有很多次,有人让我到电视上去宣传我写的关于反对电视的书,这也是同样的讽刺。这就是电视文化的矛盾。”

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比如我写很多游记,分析很多问题,有的对有的不对,有的我自己也没搞明白,碍于我的知识边界。我想,也许我只能祈求看到这些文章的人一起重新培养我们的分析能力。但是,这又似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分析能力已经完全丧失掉的人,是不会选择点开我写的这种长文章并仔细看完的,有时候我在骂一些人,他们居然还点赞或发赞美的评论,这说明他们只看了文章的开头而已。这真是一个最大的悖论,也许尼尔波兹曼当初写下娱乐至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他笔下描写的那些丧失掉分析能力的人,是根本不会去选择读他的书的。

于是这个世界便被分为了两极。“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回想起最近十几年的一些有共性的热点文化人物,易中天,纪连海,袁腾飞,当你明月,他们为什么会突然红遍大江南北。因为他们懂得迎合娱乐至死的观众,以说评书的方式,添油加醋的方式,无根无据的个人分析来娱乐观众。最近几年的脱口秀热,李诞,池子,和的张绍刚搞的吐槽大会,也是十亿的点击量。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所有的文化展现方式都变成了娱乐。我们还高兴称赞它“寓教于乐”。马东说,娱乐是人的天生本能,所以任何媒体,都有动力去娱乐化。连最专业的投资节目都在娱乐化。最近看一个投资公司的视频,里面的投资经理说,上面对他的要求是:投资节目要做的好看好玩。他很纳闷,投资明明是最要求理性的领域,为什么投资节目也要娱乐第一?领导说,不娱乐,没人看,太专业,别人也看不懂,理解不了。这就是娱乐时代媒体的套路,就为了实现一个目的:让你来看,爱看。它们充分挑逗你的感官刺激,情绪感染。新闻的标题党,各种综艺节目里嘉宾和主持人们的夸张造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都在赤裸裸的刺激观众的神经,让观众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深刻印象。即使是辩论节目,比的不是逻辑能力与事实,而是表演能力与人气。它们传递的信息,一定不能超过观众的理解能力。这样观众才看得爽。对于单个媒体来说,它追求最大的节目成功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有某家媒体这么做,其他媒体不跟进的话,那么其他节目会变得没人看。于是,大家只有做的更娱乐,更挑战观众的娱乐极限和底线,让观众更轻松更爽,才可能胜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所以,节目会越来越娱乐,电影电视剧也会越来越疯狂,我们的娱乐阈值也会越来越高。最终,如果不能轻松、娱乐化的方式呈现的内容,不能强烈刺激感官和挑逗情绪,我们就根本看不下去。人人都骂标题党,但就是吃标题党这一套。这就是娱乐至死,我们笑但不知道为什么笑,我们越来越失去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笨。


有个跟我差不多年纪的朋友吐槽说,感觉公司里的90后都是笨蛋,没有一个人能写一个完整的报告。他进一步分析说,是网络和智能手机让90后越来越笨,让年轻人很难进行持续的长时间思考。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这个无关年龄,重要的是行为模式。越来越依赖于碎片化生存的人,都会越来越笨。人的大脑,可以比作是一台电脑或者smartphone的硬件。它的知识体系就是操作系统,具体的知识就是软件和APP。许多人在自己的操作系统没有建立之前,绿豆大的大脑就已经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塞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各个软件之间互相不兼容,大脑成了信息的垃圾桶。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他都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够去迎接和理解、消化各种变化。如果说以前,各个电视台和网站是靠着直觉在做节目的话,那现在的综艺,就是在精准投放。在节目出来之前,制作人就已经知道你爱看,因为完全是为你量身定做。这就是大数据。我们留下的数据越多,人工智能就会越发达。它会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爱看什么,爱吃什么,会对什么笑,对什么哭,在我们自己反应过来之前,答案早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网络的成功,不是资讯的成功,而是人工智能的胜利。它通过越来越精准的算法,反复研究你的行为,最后推给你看的,都是你喜欢看的东西。于是,你有了这世界就是我的世界的感觉,其实,它只是用你喜欢的一切把你包裹起来。我们越来越像是人工智能饲养的宠物,人工智能精准的喂给我们所喜欢的一切,我们越来越开心,但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开心,也越来越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远远大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进化速度。人类进化到今天用了几百万年,但物质在这几十年上百年出现了大爆炸。在身体上,过度的饮食和安逸会带来糖尿病等一些列现代高级病。所以我们减肥,健身,吃安利,来对抗安逸,保持健康。但在精神上,我们在被海量碎片化信息疯狂填满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也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当所有人在把知识变得娱乐化、碎片化的时候,我们学习复杂事物的能力会变低,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笨。也许再过不久,我们就需要精神上的健身,训练我们远离手机,远离海量信息,返璞归真,去建立和维护好我们大脑的操作系统。

面对全民娱乐至死和手机绑架一切的时代,我特别敬佩那些在夜晚时分,打开书桌的台灯,泡一杯咖啡或茶,静静的去花一两个小时去看书或者写文章的人。哪怕这本书是花花公子,只是陶冶一下情操,哪怕写的东西只是在抄洗衣机的说明书。抗拒娱乐的诱惑,如同减肥时身体抗拒糖分的吸引,需要坚定地意识与强大的自控能力。身体的苦旅已经成为中产的标志,也许在未来不久的某一天,精神的苦旅也会成为时代的新时尚。

环球影城和迪士尼用最大的园区,最丰富的细节设计,给你灌输那些卡通形象,让你来为这些形象买单,从七八岁就开始了。园区里,15.99美金卖一个杯子可以无限的refill各种fountain soda,几十家步满园区各个角落的餐厅供应超美味的薯条汉堡披萨,各种甜到发腻的冰淇淋和shake,这个时候是没有孩子愿意去买个冷的吞拿鱼三明治就着直饮水来当午餐的。就这样,我们吃着自己爱的薯条汉堡喝着可乐,搞垮了身体,又被海绵宝宝,辛普森,小飞侠还有哈利波特占据了大脑,我们以为生活真的很美好,童话一般,我们失去了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其实,真正的游学,就应该是身体,精神,文化的三重苦旅。可惜的是,目前真正经历这三重苦难的是我而不是孩子。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