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藏推荐

[复制链接]

84

主题

162

帖子

7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6 17:4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位女性画家在阳春三月将做一个主题为“锵锵”的联展。展览主题明快而响亮,直指女性柔和外表之下坚韧的内在世界。其实,艺术是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只有美的程度的差异。但在特定时代语境之下,“艺术家”这一身份有时候有很严格性别倾向,如在封建礼教社会,我们现今所熟知,的画家几乎都是男性,为数不多女性的绘画仅在闺阁内流传,当时的人们尚且不知何况时隔久远的我们。由于我们欣赏到历代画作大多是男性视角,女性的审美视角又是什么样的呢,由女性自身觉醒而引发了对于当代艺坛的“女性艺术家”群体的关注。花鸟草虫,山水屋舍,同样的题材在女性的笔下,如涓涓而流的溪水,清婉细腻又铿锵有力,画面中呈现出光阴的茶韵,需细细品赏慢慢回味方得其妙。诗韵的素墨没骨花卉,糅合西画的光影与国画的写意,有文人“采菊东篱下”的悠远,又有现代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浪漫。刘瑗的写意花卉,简练的线条与细腻的色彩,把花卉鲜活灵动的瞬间以回忆式的笔触表现,杂花野草携带着四季的讯息,在路旁荣枯更迭,那些花儿,那些鲜亮美好的温暖,被善感的画家收入画中,便有了眼前一幅幅趣味盎然的生活小景。冯苗把淡墨山水置于时间的概念之中,当下的体悟与古人的情思在时空交错里不期而遇,空寂静谧的山川老林,既承载着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之念,又表现出对物欲横流的当下“断舍离”式的思考,山水自有清音,待有心人侧耳听。欣赏八位女将们的作品,春日的和煦明媚扑面而来,其中有风格成熟之苍茫,有别出心裁之妙思,有面貌初显之清秀,呈万紫千红的多元交融之景。她们对于艺术的热爱铿锵有声,声声扣响在作品里,直抵人们的内心。在此,祝愿“锵锵2018——八位女艺术家作品联展”圆满成功。
——君慧2018年3月4日




蔡业霄,广东阳江人,中国美协重彩画学会会员,广东美协会员,广州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成员。
1996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毕业;2010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林若熹老师;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研修班毕业,师从苏百钧老师、蒋彩萍老师。


—— 艺  评 ——

上月到广州艺博院参观广东省美展,这是为第12届全国美展而准备的,见到了蔡业霄宏伟而细巧的工笔画《素冬》。在各呈异彩的众多作品中,《素冬》则以其脱俗内敛、淡雅安宁而引人注目。在后来的闲谈中得知,她的这幅描绘北地寒冬的画作是源于一次山东的旅行。在薄薄雪片覆盖的土地上,像一个穿着棉袄抵御严寒的人一样,一棵树被麦秆编织的厚实“衣服”仔细而严密地包裹着,露出了可以伸展与呼吸的繁密枝桠。这个不经意的情景,却唤起了她的创作意欲。
仔细观察、描绘速写和拍照后,她在工作室中历时4个多月创作了这幅有感而发的作品。该画甫一参展即获优秀奖,并送选全国美展,当有其出众之处。在这幅画中,作者以非比寻常的耐心与定力,把繁密的麦秆与树枝描摹到几近极致的境地,几只顾盼多姿的喜鹊使得这个远隔尘俗的萧瑟世界增加了动感,全画笼罩在淡雅而略透寒气的氛围中,它所呈现的是对生命的敬意与礼赞。在蔡业霄看来,技术语汇的探讨和画面的情感表达,同在关怀之内。她着力发掘生活中平常的事物,通过精巧的构图,准确的线条造型与多重而克制的色彩渲染,唤起了人的情感。读她的画作,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远离尘俗的安宁和诗意。
人所共知的,作为一种技法语汇和画学分类标准,精练的线条、典雅的设色和准确的造型,早已成为传统工笔画的规范准则与评价标准。自1992年入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古典工笔画所尊奉的轨范即已成为蔡业霄绘画训练的重要内容。2007年,她又入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当代情境中探索工笔画的色彩、笔墨及其精神特性又成为她长时间思考的内容。作为问道解惑的有效捷径,之后她又入中央美术学院重彩高研班研修。传统工笔画奉宋人工笔画为圭臬,在创新求变的当代,概念指向鲜明又极富吸引力的“新工笔”又成为众多年轻艺术家的追求。身处传统与现代交集的氛围中,蔡业霄刻苦探索具有当代精神风貌的工笔画,并籍此而型塑具有个人情感气质的绘画语言。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用线造型、以色赋形等工笔画创作所应有的技术,在蔡业霄那里早已驾轻就熟。因为只有掌握了必须的技术,才可以驾驭像前面所说的《素冬》以及2012年创作的《水、清、浅》那样繁复错杂的场景。通过观察她近几年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工笔画的技法、风格与表现物体的方式都极富探索的热情。或者更准确地说,她是通过不断的尝试、借鉴来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像2008年的《绣球》与2010年创作的《草木扶疏》,使用了几何分割手法造成了图像空间的错位,这种有如拼贴效果的画作,可视为对一种流行的工笔画构图的有效回应。创作于2007年的《花海蝶舞》和2011年的《风谷》四联画可视为另一种类型,它们着眼于画面描绘的物体与底色背景的空间关系。从视觉效果而论,与单纯描绘花鸟虫鱼等传统画法不同,她的所有画作几乎都对背景有着精心的处理。她能以熟练的技巧在生宣上做出不同绘画主题所需要的底色,有时也会收获墨与色化于纸上不可把控的独特肌理效果。实际上,她也正享受着制作底色过程中那种稍纵即逝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她的工笔画既演绎自传统,又自觉地与“新工笔画”强调观念的一面拉开距离。毕竟,作为一种绘画的媒介,在她看来工笔画更适宜于表现艺术家自我的诗情画意。有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蔡业霄常常带着诗意去旅行;在旅途中,也常常有诗作的产生。古人所说的“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她应该有着更深切的领悟。就像历代的众多诗人、画家一样,转换时空,远离熟习的生活环境,在旅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成了蔡业霄发掘画题、修炼心性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
我们未尝不可以说,正是由于独特的生命体验,将诗意灌注其间,使蔡业霄收获了将工笔画视作承载宏大话语和社会关怀的许多同代人中少有的诗意与质朴的美感。今天,在以省展、国展或专业展览作为竞争与评价场域的机制中,制作性强、缺乏真情等成为工笔画为人所诟病的时候,蔡业霄却以崇敬的心态观察自然,以含蓄内敛的画面来阐释个人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她的这种饱含诗意呈现安宁气息的工笔画,对身处花花世界的我们而言,不正是正是一种启示么?!
从近几年作品风格来看,她的画风正呈现出由构成感强、色彩明艳转向凝练淡雅的倾向。这是经过各式各样的探索,走向成熟的体现。追逐诗意、展现心境,以平淡质朴之心去感悟大自然成为了蔡业霄工笔花鸟画的核心价值追求。
文/赖志强





《素冬》  230x180cm  2014年
《素园隔尘喧》  200x120cm  2013年
《旋壁雀》  84x88cm   2017年






刘瑗,1995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1999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4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讲师、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三届广东青年画院画家。

主要参展: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  1999  
广东省第二届中国画展        广东美术馆  /  广州  /  2000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  广州  /   2004  
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    广东美术馆 /  广州  /  2005
首届中国写意画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  2005
庆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  广州  /  2006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  2007  
广东省第五届中国画艺术大展   岭南美术馆 /  东莞  /  2008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  广州  /  2008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   /  广州  /  2009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  2011
笔参造化--广东省第六届国画展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  广州  /  2011
广东青年美术大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   /   广州   /  2012
第二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   岭南画派纪念馆 /  广州  /  2013
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展  江西美术馆 /  南昌  /  2014
庆祝建国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  /  广州  / 2014

—— 艺  评 ——

在儿时的忆记里,有那条每天都要往返几次的小道。它绕过密集的平房,串联着花架竹篱,宁静清幽。
小道两旁的房子,虽然没有院子,没有阳台,但在这不宽的过道边上,却是因地制宜养植着沁人心脾的绿色花草。      
除了自砌的花基,它们更多的是被极具特色地栽种在形形色色的缸瓦桶盆里,高低错落,自由集合着。     
一路掩映,米仔兰,爬墙虎,金银花,朱顶兰,龙吐珠,大红花,白兰,茉莉,龙骨,铁树,水瓜等等,岭南最平常的花草植株交织堆砌,四季常欣。
这种绿,混搭构筑在小道的路边,矮墙头上,门户前,窗台上,半空架起的篱架上,散漫放纵,随性迤逦。无序而有致,人工却自然。
不同季节的清韵,丝丝缠绕。不同晨昏的光线,透叠碎影。
每每从各家门前堆设的这些花草杂树前路过,一丛一印,如同排列错位不均的刻度表,一段段记录着,与家相距的路程。  
晨曦、日午、傍晚,阴晴雨晦,四季更替,小道边上的绿影静静的陪着我们一同成长,带给家园恬静,带给人们亲近。更温厚地在我心底驻留起来。
渐渐的,蕴藏在这些杂树花草丛中的暖意,便常常走进我的画作里。
文/刘瑗





《烟雨清音》  180×97cm   2013年
《芳华寄》 180×97cm   2014年

《绿树阴浓夏日长》  185x70cm   2011年









冯苗,女,广东阳江人。1998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特聘画家、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级美展及获奖,并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各类邀请展及交流展。其中作品。其中作品《流淌岁月的河》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麦香的季节》获广东省第二届中国画展优秀奖、《氤氲江南》获青山绿地——广州市美展银奖、《水村皓月》获广东青年美术大展优秀奖(最高奖)、《流淌岁月的河》获建国六十周年广州市美展银奖、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广州市美术书法摄影提名展银奖,《滇南纪游》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州美术大展”优秀奖、《塬上鼓声》入选中国美协《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水木清华》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2012年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玄岳风烟》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画说武当”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作品《流淌岁月的河》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等。个人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其中作品《夏日江南》受邀参加在韩国光州举办的《岭南当代美术作品展》,《烟雨江舟》受邀参加在澳洲墨尔本举行的“国际女画家联盟作品展”, 《坐看云起》等作品受邀参加“吉祥珠江——2010年元旦珠江美术馆国画名家联展”、《山中旭日》受邀参加2013年中国画名家小品展等等。作品为吴冠中美术馆、武当山美术馆、广州国家档案馆、珠江美术馆、阳江市美术馆等单位或私人收藏。

—— 艺  评 ——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时任广州美术馆馆长,初识冯苗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好奇、快活又不失柔和的女孩子,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生,李劲堃的学生。名字嘛简单,单一个“苗”字,有初生,露头之义。有希望,可期待!将她的毕业创作拿来一看:呵,山水画写得颇有灵气和新意,耳目一新,并不一般。看来这棵“苗”有着不凡的成长力量!相信在冠于南中国美术馆之首的广州美术馆数万件历代书画藏品的营养滋润下,她的茁壮成才不成问题。
在广州美术馆工作后,只要有业余时间,冯苗就会跋山涉水国内国外地到处旅行采风,尤其钟情于黔南、滇西的侗乡苗岭之间。在求索游走的行旅中,她将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山野生活的热爱默默地收藏在记忆中,而在落笔创作时,她往往把握住那些被乡村生活所打动的某些场景,以一种旷远大气而又轻盈灵动的笔墨展现了她所理解的山水精神。在她的点景人物上可以看出她作为女画家的细腻与感性,她的点景人物寥寥数笔,形神兼具,在笔的勾皴点染中笔墨韵味融贯其中,令人玩味。而在画面的布局和处理上又展现出一般女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所不常有的大气的格局与整体的掌控能力。冯苗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她的画中所体现的也是对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在纷扰浮躁的当下画坛中,她仍坚守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叙说着那份朴素的情感,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艺术。她的山水画中着意表达的,似乎是一种空气湿润、淡淡暮霭中的山村,并常常将屋舍和当地人物作为衬景融为一个淳朴的空间之中,力图使她的山水画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而又是真实感人的生活化气息。她尤好在熟宣纸上耕耘,喜欢沉醉于色块、墨块与水的冲撞、储留和交融变幻之中,她尤其偏爱夕阳黄昏泥土的淡赭色,这位女性画家营造了一种薄雾烟笼、散发出乡村泥土气息的山水空间,脱去了闺秀气、脂粉味,而给岭南画坛展露了70后广东女画家的一种清新可喜面目,十分难得!
朦胧模糊感,是冯苗山水画的特色。淡雅空灵是中国山水画一种高境界,她力图向往与接近,这是她的聪明处、明白觉悟处,希望她在不断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中,有所升华和超越。朦胧与模糊也是一种现代意识,印象派塞尚的《日出》,就是对古典的超越,中国山水画就其哲学而言,十分靠近这种印象性的感觉,对于今天的个性和时代语言,印象将是画家们开拓的新领域、新灵感。冯苗画中能有这些元素是她个人的觉悟。
文/卢延光





《尘嚣远去》 180X192CM  2016年
《天风淸籁》  138X68cm  2015年
《流淌岁月的河》  200X176CM   2009年








卢诗韵,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李劲堃教授,获艺术硕士学位。
2004—2011年工作于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
2011年调入广州画院、从事策划与创作工作。
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州市天河区政协第八届政协委员、广东省青年文艺家联合会会员、广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山水艺委会秘书长、广州市梅社书画院理事,天河区美术家协会山水艺委会副主任。
2004年,中国画《云栖处》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广东省作品展区”。
2012年,参与策划大型“和鸣南粤·全国画院院长邀请展暨广州画院三十周年系列展”活动,并编辑出版“广州画院三十周年系列文集、画集”等书出版  。
2014年,中国画《一花一世界》入选广东省宣传部与广东省美术馆主办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5年4月,中国画《梦回桃溪》入选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西江胜灵—广东省山水画作品展”,并在肇庆,东莞,广州三地展出。
2015—2016年间个人独立成功策划了数个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如“五线谱”青年女画家作品展,“他们在画”系列展览,“闲云野鹤——冯苗、卓莎山水画作品展”、“入世与出尘间女画家诗画展公益慈善活动”、“心镜神思——沈燕孺摄影展”等。

—— 艺  评 ——

卢诗韵的画十分细致和精彩,最大特点则是结合了女性的温柔和男性的刚强,“她作为一个年轻女性,年轻妈妈,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都十分细致入微,但是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画作里还有男性的厚重、雄强。
——刘斯奋/原广东省文联主席

今年以来,在地铁线上,不断看到卢诗韵的画作与一些名家的作品成列在地铁的广告栏上,我对诗韵说。这可是人流量最大的展览啊。诗韵所画之花,已经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见的花卉,而是精神化的花、审美化的花。她的花不仅仅突出造型和表现,重要的是花里蕴藏着光线。一个人的作品,一旦有光线照耀,你就看见她的丰富性。卢诗韵的绘画始终葆有生活的热情,当她在水墨中洒下阳光,我看见她呈现的意象已经在天空中舞蹈
——黄礼孩/诗人






《一花一世界》  250x150cm   2014年
《田园童谣》(合)
《春早寻花一》 136x136cm   2016年








许隽协,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方楚雄教授,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重彩工作室,师从蒋采苹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级展览,并获全国优秀奖,省展金、银、铜奖,2016年被评为“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被评为“羊城青年文化英才”,现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 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艺  评 ——


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在他的讲演《艺术和自我超越》(Art and Self-Transcendce)中曾讲到:

在纳粹统治的头几个月里,他(指克勒,Wolfgang Koehler)还在柏林未失去大学职位之前,就大胆地给报纸写了一篇反对在大学里进行清洗的文章。当我有幸在他去世前不久在普林斯顿又见到他时,话题就说到了这件事。他讲述了他的抗议文章发表后,他和他的朋友是怎样渡过那一夜,等待着命运的敲门声,幸亏那没有发生。整整一夜他们都在演奏着室内乐。我想不出更好的例子来说明在事实的世界中价值的地位了。

贡布里希以此指出艺术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价值。可惜的是,读画,在这个年代,似乎成了一件“矫情”的事,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所追求的某种仪式。当我看到许隽协的中国画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贡布里希上述的那段话,这大抵是一种证明自己能够诗意存在于众声喧哗时代的微妙感觉。
8年前,许隽协带着《和光同尘》横空出世。这位清纯恬静、温文尔雅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其毕业创作《和光同尘》不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还获得“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银奖。《和光同尘》描绘了书斋窗前的景色,梅花、卷帘、窗门、古琴、佛珠、案台等物象刻画精细,营造出宁静的书斋气氛,颇有古典韵味。
从《红萼无言》《谷暖先春》《和光同尘》等一系列以梅花为主题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隽协在方楚雄教授的指导下,受到严谨扎实的学术训练。然而许隽协并不以梅花为限,积极探索新题材、新技法,例如《传说》对岭南民俗的历史记忆的重现,《循迹丝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象式提取。近年来,许隽协又到中央美术学院重彩工作室研修,师从蒋采苹教授。对于一位已经形成自我语言风格的艺术家来说,敢于突破自己的绘画舒适区,尝试新鲜事物,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许隽协新近一批重彩工笔作品,出人意表,从古典精神中衍生现代生活的唯美启示。《明窗净几》系列讲究平面构成,注意疏密、开合、呼应等关系;色彩厚实单纯、明亮鲜艳,充分显示出矿物质颜料的魅力。如果说《明窗净几》系列是许隽协研习重彩工笔的初步尝试,那么“渡”系列组画则是其重彩工笔的成熟作品。“渡”系列组画以梅兰竹菊为题材,描绘的是摆渡人撑着小船,船上载满梅兰竹菊等植物,背景往往有几抹远山。画中那唯美的形式、梦幻般的氛围,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内心。
在我看来,“渡”系列组画是许隽协对洋溢着浓郁诗意的彼岸世界的追寻与想象,是连接主体与外物、此岸与彼岸世界之间的重要路径。在当代中国,伴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势推进,多样化的科学技术为欲望与享乐的满足提供了最佳手段。与此同时,工业社会资本也带来了人的异化,人们面临的是精神家园日趋沦丧的困境。那些知识分子赖以存在的基础——真理、理性、尊严感,由于人们对其兴趣的日渐消逝,传统的名著和价值观念趋于式微。如何从古代经典中汲取营养,救赎在现代生活中迷失了灵魂,成为当代知识分子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哈贝马斯(Habermas,b.1929)和卡林内斯库(Calinescu,1934-2009)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现代性”是人们对世界急剧变化的感悟,是人们因世界而改变自身过程的一种体验。当代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古代经典所承载的诗性体验,以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来表达。
在许隽协的“渡”系列组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古典画学向现代转换的探索实验,它甚至是一种与当代知识分子切身相关的“现代性”的体验。以《渡·三子之知几》为例,画作典故出自于《庄子》:“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该画描绘了两位高士吹奏着乐器,旁边有另一高士手持古琴做挥弦状。船的四周布满梅兰竹菊,远方飘渺处似有山峦。画家重视画面气氛的营造,为此,她不是将梅兰竹菊从环境中抽离出来,而是将其放置于渡船的环境之中,构图虚实有致,将点、线、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场面宏大,格局开阔。赋色淡而不薄,艳而不俗,古意黯然。画中矿物质颜料、植物色颜料相间,勾勒、晕染、“撞水撞粉”、局部矾染、洗擦等多种技法并用,体现出画家对材料属性的得心应手。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渡”与“游”相近,都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庄子》中就谈到了许多“游”,如“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这些都成为中国古典艺术中令人向往与追求的自由境界。为了追溯这种自由的文化精神,许隽协走访了克孜尔石窟、敦煌千佛洞、永乐宫、法海寺等中国古代壁画遗址,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从《渡·三子之知几》中的人物形象及梅兰竹菊的多视角表现方法,我们不难看到画家对敦煌壁画卓有成效的借鉴。更为难得的是,《渡·三子之知几》通过画幅的巨大体量和渲染的气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够引领人们超越物质世界的种种束缚,畅游于此岸与彼岸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隙、现实与幻想之中,体验心灵的无限自由。
从某种角度而言,许隽协通过“渡”系列组画完成了她精神深处对于彼岸世界的构筑。这个彼岸世界包含隐喻和象征意义,它比特定地形景观更为深刻。许隽协在此处通过梅兰竹菊、摆渡人、扁舟等元素,赋予彼岸世界以记忆、历史和符号的意义,成为国家身份认同和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对此,我们不难联想到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b.1945)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那些表现烧焦大地和洞穴般的房间的画作,用以唤起人们对德国二战历史的反思。而许隽协“渡”系列组画也是对当代中国画身份焦虑的发问——中国画在运用重彩等材料时,如何体现传统笔墨的精神?如果不借鉴西方艺术的符号性语言或艺术思想,那么又如何体现中国画的当代性?在这里,许隽协以开放的心态将自己敏感的视觉元素进行阐释,注重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塑造,诗意想象与宏大叙事并重,追求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神韵。也许,所谓的“彼岸世界”,就是抛开古今中西的思维枷锁,在个人视觉经验中任凭绘画自由生长。
在彼岸世界的追寻与想象中,许隽协通过摆渡人和梅兰竹菊的象征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触摸历史、接近灵魂的有效尝试,确实如贡布里希所说的那样,在现实世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林夏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2017年冬呵冻写于恪时书屋






《渡—梅兰竹菊》第五套
《渡——三子之知几》

《渡—梅兰竹菊》第五套之竹







陈文苑,1986年生于山东,201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青年画院画家。


艺术活动:


2018年
潜变——南方青年水墨的新视域第二回      古元美术馆  珠海
器物象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海珠区文化馆    广州


2017年
广东画院作品巡回展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
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广州
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2017         广东美术馆  广州
视觉日记——第四届广东青年画院作品展        陈树人纪念馆  广州
潜变——南方青年水墨的新视域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广州
“水墨观城”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深圳画院  深圳
“逸香盈素”青年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16年
广东画院年度展         广东美术馆   广州
见面——第四届广东青年画院作品展   广东画院美术馆  广州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古代壁画考察暨台湾艺术大学书画学系教师作品展   
台湾艺术大学   
水墨共同体2016       时代美术馆   北京
岭南画学“学院品格”教师作品展     岭南美术馆  东莞


2015年
广东画院2015年度展    古元美术馆  珠海            
                     
201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广州艺术博物院  
异质同构——广东青年艺术家联展        如意画廊   广州
2013年度Creative M50 创意新锐评选获奖作品展      M艺术空间   上海


2013年
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     保利世贸展览馆    广州
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  束河   丽江
都是年轻人    劳拉麦艺术空间  上海


2012年
广东青年美术大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州
墨•印                        铁幕画廊   广州


2011年
罗中立奖学金作品展            重庆美术馆  重庆


2010年
亚洲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           韩国  首尔
第二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               岭南画派纪念馆 广州

作品获奖:

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优秀奖、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奖、第二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银奖。

作品收藏:
炎黄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石湾陶瓷博物馆及个人

—— 艺  评 ——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关乎于人的,《殇》呈现出一种莫名可状的病态,我试图去表现当今社会中人对于自身的一种摧毁,这种摧毁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人作为这世界最为复杂的一员,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主体,身体,作为一种外设,其一举一动,皆干预着社会,同时也被社会所干预、被抽象、被消化、被摧毁,由此而残破不堪、面目全非。那些被我们熟视无睹的片段,恰恰最能表露真相。我想让我的作品看上去有一种无从说起的不安。想通过残缺的肢体透露出的病态,无表情中透着无奈、恐惧和焦虑。在这些被处理的肖像中,暗含着当代人的病态特征,这种病态并非在现实社会中被轻易发掘,它隐藏于人的精神深处。作品中的人试图通过某种宗教般的虔诚来达到对于自身的救赎。
文/陈文苑





《殇01》   74.5x56cm   2014年
《殇04》  49X69cm 2014年
《殇05》 49X69cm   2014年








苏颖,1987年9月出生于广州,
2008--201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4--2017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国画专业,导师陈湘波,获硕士学位

获奖经历:
2010年3月:下乡白描作品《旱金莲》被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收藏;
下乡白描作品《山杜鹃》被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收藏
2010年4月:工笔淡彩花鸟画创作《黄槐》被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收藏
2012年6月:毕业创作《荫》入选广州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毕业论文《论徐渭花鸟画与中国花鸟画情感因素》获广州美术学院方林学术奖学金三等奖
2014年11月:白描创作《荫》入选“中国梦﹒喜相逢---第二届广州青年美术大展”
2015年1月:作品《沐夏》入选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第二届青年工笔画展
2015年3月:作品《春暖》《静夜》《霁月》《热带夜》《长梦》参加“雍雅新尚--青年水墨作品展”
2015年4月:作品《春暖》《静夜》《霁月》《热带夜》《长梦》参加“雍雅新尚--青年水墨作品展第二弹”
2015年5月:作品《眷春深》参加第四届深圳文博华拍卖展
2015年12月:作品《秋衍》入选第三届广州青年美术大展
2016年4月:作品《仙踪》入选广州美术学院五四青年美术大展
2016年9月:作品《盛春》参加深圳“鹏滘雅会--中国画邀请展”
2016年11月:作品《春暖》参加广州美术学院“创意·感恩”美术大展,获优秀奖;
作品《新晴》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广州美术大展”获铜奖
2017年3月:作品《花未眠》《泛流霞》入选“学院的精神—八大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绘画作品展。
2017年4月:作品《新晴》入选第四届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
2017年4月:作品《花未眠》入选“悦色青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赴芝加哥邀请展”
2017年6月:作品《琉璃影》《月镀遗城》获“2017年度广州美术学院许钦松创作奖”三等奖
2017年6月:作品《琉璃影》《月镀遗城》获“广州美术学院陈湘波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三等奖
2017年7月:作品《琉璃影》《月镀遗城》获“许钦松创作奖学金”全国总选研究生组铜奖
2017年11月:作品《新晴》《夜风》《清雨》参加“灼灼其华--深圳青年工笔画邀请展”
2017年12月:作品《夜风》《春暖》《泛流霞》《静夜》参加“丹青凝妍--深圳首届工笔画展”


—— 艺  评 ——


我希望我个人的创作首先要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些能打动自己的题材。在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激发个人的创作思维,也是对事物认识和深入观察的一种过程,至于会不会把其中某个视角放得更大来进行创作,这个也是顺其自然的。以一颗最平凡的心,去珍藏世界上每一处细小的美丽,只要喜欢,拿起笔就可以开始创作。随着我个人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我对自己的绘画风格也一直在进行探索、调整,改变。我希望当自己被某个美丽的瞬间打动时,能将这种感动铭记于心,将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通过画作传达出来。因此,关注生活,关注个人情感体验,可以跨越一些常规方式造成的障碍,从中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现实精神价值。
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绘画技术的精准,也要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创作联系起来。当我们的目光从客观生活中的具体物象开始,进而感悟到生活的哲理或者是从身边熟悉物象的特性进而洞察到生命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创作画面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有助于我们在当下创新的大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文/苏颖





《花未眠》210x90cm
《琉璃影》  210x160cm  2017年
《月镀遗城》  160x200cm  2017年







肖洒,1990年生于湖南。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导师李孝萱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第四届广东青年画院画家、陕西省国画院人物画院画家,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杰青班画家。


—— 艺  评 ——

我所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去农村采风、写生,虔诚地去感受生活,喜欢摄影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相机中记录的照片再美,也不及自然的多姿,摄影技术再高,也难以用镜头拢尽自然的震撼。创作并不是在网上找几个图片就能得到灵感创作出好的作品,一定要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自然中感受,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寻找时代的气息。我喜欢农村,喜欢画农民,是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喜欢农村里的那种朴实无华,对农村的一切都有着一种虔诚的热爱。我的乡村系列作品,描绘的都是村子里惬意地晒着太阳聊天的老人,虽然听不到他们聊天的的内容,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愉悦和祥和,从他们的布满皱纹的脸和长满老茧的手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和厚重,从他们惬意的状态中能够感受到他们虔诚地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我不喜欢浓墨重彩,更喜欢自然的水墨的韵味,正是觉得只有这种传统自然的笔墨才是表现对他们那种朴实的虔诚之情的最好语言。
文/肖洒





《春望》
《美丽乡村-我们的歌》  180x200cm   2016年
《我们的风采》180x97cm  中国画  2015年



按住二维码可关注T:  18701608696      186115573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