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邵阳学院政法系迎来湖南年纪最大的新生&文学院教授花甲读研

[复制链接]

91

主题

163

帖子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18:1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父子同窗3年 双双考上大学
9月13日,44岁的蒋忠新将在湖南邵阳学院开始他的大学生活。这名湖南新邵二中师生都熟悉的陪读父亲,终于用3年努力实现了他的大学梦。

此前两天,他的同班同学——儿子蒋明(尊重当事人的意见,用化名)迈入了湖南一所重点大学的校园。

蒋忠新,新邵二中279班的一名高考生,即将成为邵阳学院法律系的一名大一新生,也是2014级湖南省年纪最大的大学新生。

6月24日,高考成绩公布。他得了477分,蒋明得了550分,分别超出湖南理科二本线35分,一本线28分。

“考砸了!”在别人看来皆大欢喜的成绩,却让蒋忠新很不满意,接到儿子汇报分数的电话时,“各自痛心。”

“我是语文考砸了,不然肯定能上一本!”对自己的高考成绩,蒋忠新很是不满。

考大学?老蒋,你开玩笑吧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蒋忠新的“大学梦”大概不会成为现实。

1990年年底,蒋忠新和妻子在上海打工,儿子蒋明在上海读小学。儿子读初一那年,蒋忠新全家回到了新邵老家。他用多年的积蓄,承包了村里的杨梅林山。

儿子在外地读初中时迷上了上网。在新邵二中读高一时,蒋忠新常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他儿子又出去上网了,让他去学校一趟。被叫得多了,蒋忠新也烦了。

儿子不听话,他不打也不骂,直接让他去梅林山挖土去。“你不学习,总得干活吧。”也许是蒋明心生愧疚,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挖土。

“一直挖一直挖,你不喊停,他就不会停。一上午手上就磨起了血泡。扛树也是,从山那边扛到山这边,一棵又一棵。我当时想,这孩子还是个好孩子。”蒋忠新说。

于是,2011年,蒋忠新和妻子在新邵二中租了一个退休教师的房子。把家搬到了学校,决定让儿子重读高一。

在学校,蒋忠新不玩牌、不搓麻将,平时就钓钓鱼,其余时间常翻儿子的书。

有一次在翻看儿子的书时,蒋忠新想:“这题也不难啊,为啥我不能参加高考,考个大学?”

“我把想法告诉儿子,儿子很惊讶,说我年纪太大了。”蒋忠新回忆道。

生于1970年的蒋忠新,在家里排行老大,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读大学的想法一直不能实现。

初中毕业后,他上了一所职业高中,学习修电动机。高三时,蒋忠新参加了高考,考了401分,当时的分数线是420分。

他不甘心,自己跑到新邵七中去复读了半年,想再次参加高考,可父亲以身为长子应该早点分担家务为由将他叫了回来。大学梦就此终结。

“我们那代人对上大学有天然的向往,‘天之骄子’这个词太吸引人。”蒋忠新说。所以,即便不能参加高考,他也在不停地学习,通过各种努力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无奈成绩不是很理想。

但是现在,这个高考梦被儿子的书本重新点燃。不过他不敢轻易跟别人说,而是先试着听老师们的讲课。

于是,在高一279班,总会出现这样一幕,在教室的窗外,站着一个微胖的中年大叔,隔着窗户望向教室,听得津津有味,有时一站就是一上午。

没过几天,蒋忠新就找到了班主任周慎,跟他说:“我要跟儿子一起读书,要考大学!”

“开什么玩笑!”周慎以为蒋忠新说着玩玩,也就没放在心上。

第二天,蒋忠新又找到他。“我觉得他不可能坚持下来,不说别的,光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啊。”比蒋忠新只大一岁的周慎当时这样想。

“蒋大叔,太牛了”

“陪读”在新邵二中的实验班279班并不少见。高三时,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父母会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可搬到教室跟儿子一起上课考大学的只有蒋忠新一个。

家里谁赚钱,杨梅林谁管理?考上大学以后怎么办?这些现实问题摆在蒋忠新面前,何况还有村里人在后背指指点点,觉得他变傻了。

“那时候啥都不想,就想考个大学!别的管不了那么多!”在蒋忠新看来,儿子考上好大学、自己考个大学,比什么都强。

在蒋忠新妻子眼里,以前打工都是拿“汗”换钱。将来有了文凭,再赚钱就容易些了。

蒋忠新为他的高考计划作了安排:杨梅林交给岳父打理,这3年就用打工的积蓄支撑。

于是,他到教务处领了书,坐到了教室最后一排,而儿子就坐在他前面一排。刚进入教室时,蒋忠新还有点紧张,班里的同学也不适应。

“隔壁班的同学都跑来我们班围观。”蒋忠新的同桌女生说。

班里的年轻女英语老师,第一堂课上看到这样一个大叔坐在下面,也觉得惊讶。

“全家搬进学校里是为了儿子,可我坐进教室里,拿到课本那一瞬间觉得自己就是来读书的!”蒋忠新说。

早自习、早操、英语、数学、语文、化学、物理、生物……上午4个小时,下午4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他跟高一的学生一样的作息,一样的日程安排。

“蒋大叔刚刚学早操时,班里同学还开玩笑笑话他呢。”隔壁班的同学周敏琪说,“不过蒋大叔人好,从来不会发脾气,总是笑嘻嘻的,蒋明有时候也会过来解围,教蒋大叔做动作。”

“没过一星期大家就熟了,该咋样还咋样。上课的时候,蒋大叔还经常提问。”授课老师也开始熟悉这位中年学生,也习惯了他上课的各种提问。

“蒋大叔上课的时候特别爱提问,我们物理老师都有点怕他。”蒋忠新同桌女生笑嘻嘻地说,“不过蒋大叔人很温和,有同学问他问题,他都能给人家讲三遍,这要是我早就烦了。”

尽管蒋忠新如此认真,还是有人不理解他的这一“疯狂”举动。学校的几个老师私下里跟蒋忠新打赌,“如果能考上一本,我们就凑1万块钱给你!”老蒋回头就告诉儿子,“这1万块钱咱们拿定了!”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和蒋明已经不像是父子,更像是朋友。下课的时候,两人讨论问题到了争吵的程度。上课的时候蒋明与同学说话,蒋忠新就悄悄提醒不要说话,以免影响其他人。

“别说蒋明,班上其他同学都敢跟老蒋勾肩搭背的,他脾气好,对学生也温和。”生物老师说。

原本,为了防止他影响其他同学,班主任跟他约法三章:“不早退”、“不旷课”、“守纪律”。结果发现,约法三章完全是多余的。

蒋忠新慢慢进入状态,第32名、第16名、第8名、第4名。他的成绩一步步地提升,用他的话说是“呈等比数列上升”。

蒋忠新的第4名成绩震惊了许多人,有同学开玩笑说:“有个大叔来踢馆了!”

“蒋大叔,太牛了!”一群男同学总会这样喊。

蒋忠新的成绩刺激了蒋明,“他俩经常打赌,看谁考得过谁,谁输了就给对方买鸡腿吃。”蒋明的好哥们李诚笑着说,“我们食堂的鸡腿一块五一个,你看蒋叔的样子就知道没少吃。”

蒋忠新的勤奋在班里是公认的。

“他的笔记做了好几本,每天早上我去的时候,他早早到了。一开始我还觉得坐一个月他就会放弃,没想到啊!”在周慎的印象中,蒋忠新只请了3次假,两次事假是因为2011年和2012年的清明节,他的杨梅园因村民扫墓祭祖燃放鞭炮,造成火灾而遭受重创,村里要他回去协商赔偿问题;另外一次是老蒋重感冒请了两天假。

“那些公式和单词,蒋大叔都是不停地读、不停地背,哎呦,我都看不下去了。要说我们班最勤奋的人,说他是第二,没人敢做第一!”蒋忠新的同桌女生说。

蒋忠新不仅跟学校的师生玩得来,碰到学生解决不了的事,他这个中年高中生总是挺身而出——帮同学们出主意。

“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没事来找茬儿,蒋大叔都劝我们不要硬碰硬。”周敏琪说。

在周慎眼里,蒋忠新是他的班主任助理,简称“班副”。

“老蒋跟班里的同学关系好,有时候他们的心事不告诉老师,但会告诉老蒋,碰到学生们为难的事,老蒋就会告诉我。”周慎对这个“班副”很满意。

“我们不怕蒋大叔打小报告,蒋大叔都是明着来的。”他的同学周峥嵘说。

在同学的描述中,班里有人吵闹,蒋忠新都会出来说一句,而同学们一般都给面子。

“有一次,班上有人抽烟,蒋大叔说了两次教室里不许抽烟,都不管用。结果,班主任一进教室,蒋大叔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班主任告状,说教室里有人抽烟。”同学苏苏说,“这以后,同学都不怎么敢抽烟了。”

“我们这几个老师都佩服他这股认真劲,如果要让我们去参加高考,不一定能考上呢。”周慎说。

“最艰难的都走过来了,还怕什么”

在不知吃了多少儿子输给他的鸡腿后,高三来了,蒋忠新的成绩开始滑落。儿子蒋明的成绩则在跟他的打赌中步步攀升,最好的一次考了全年级第6名。

“高三时,我一次都没考过儿子。”蒋忠新笑着说,“儿子早自习晨读时唱歌,我都不管他了。”

蒋忠新成绩下滑有年纪大,记忆力、运算能力不如年轻人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却是“高三这年,是家庭最艰难的一年”。

2013年4月,一个亲戚跟蒋忠新借了钱失信未还,杨梅林也一直没有收入。老蒋一家生活陷入窘境。

“每个月,都要去弟弟家里领生活费,那段时间真是困难。”蒋忠新回忆起来不免唏嘘。

周慎也记得,有一次老蒋找到他,问能不能让儿子的学费缓交。“老蒋他自己的学费,我们二中已经免了,班费我基本上也没要,给垫上了。”

在老蒋的铁哥们赤水村村支书眼里,蒋忠新是个倔脾气的人,“他认准的事就埋头做下去”。

蒋忠新的岳父,一个80多岁的干瘦老人谈到自己的女婿和外孙,就忍不住笑,露出还剩几颗的黄牙,“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

在蒋忠新的兄弟姐妹看来,老蒋上大学对于他们不是“多反常”的事儿。蒋忠新的弟弟,现在邵阳市当律师,当年也是自学法律,考取了律师资格证。蒋忠新的妹妹如今也在自学,准备考注册会计师。

“他们一家子脑子都好使,都爱学。”村支书总结道。

因为无人照看,老蒋的杨梅山荒了,多年打工的积蓄也快用光了。“啥都没有了,就剩一张录取通知书了,咋能不好好学?”蒋忠新说,“最艰难的日子都过去了,还怕个什么!”

如今,为了方便蒋忠新读书,一家人又搬到邵阳。

“不知道邵阳学院能不能给我免学费。”老蒋挠挠头道,“边上课边打工吧。”

二:花甲“学霸”惊呆同学:“法学院录了个60岁的研究生”
今年60岁的于光荣,本是邵阳学院文学院的教授,教古代文学和逻辑学,喜欢研究古代的孔子、孟子,并写下一系列的学术著作;现在,他的身份是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一名普通研究生。

  60岁再回大学读书,于光荣也引起了湖工大年轻学子们的关注,不少人对其求学精神感到佩服。

  曾花3个月时间通过律师资格证考试

  1976年大学毕业后,于光荣进入邵阳学院当老师,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1985年,他在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进修,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除潜心中文方面的教学研究,于光荣还对法律感兴趣。上世纪80年代,律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很低。1988年,于光荣曾参加律师资格证考试,当时的律师资格证考试还是两年一考。为了通过考试,于光荣到律师事务所借考试大纲。那时候,复印还不方便,于光荣就把100多页的考试大纲接回家,再一页一页地抄。没法学背景,报名后离考试时间仅3个月,于光荣发了狠,通过自己努力,顺利拿到律师资格从业资格证。

  而因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发表了论文以及完成了一定的科研课题,于光荣于2006年评上教授。

  昨天,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几十篇于光荣的论文著作,如在2000年第2期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的《孔子的人格特征》;2008年第6期发表在《邵阳学院学报》的《汉代文学中的商人》等论文。  边教学边从事律师工作

  自感知识不足 决定考研进修

  通过司法考试后,于光荣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师工作。在教学之余,他兼职在湖南富强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

  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于光荣代理了不少民事、刑事案件。这几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于光荣觉得中国公司和国外公司之间的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可中国律师界,懂国际法的律师不多,缺口很大,“如果中国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律师,在国际贸易争端中,我们就容易吃亏。”

  因此,于光荣就想着继续就学,考国际法的研究生,到高校专业系统地学习国际法。

  一边考研一边给学生上课 最难考的英语轻松通过

  决定考研后,距离考试只有半年时间了。上海是我国的贸易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因此,最开始选择考研院校时,于光荣报考了上海海事大学。

  于光荣定下了详细的复习计划。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众多考生“输”给英语。而于光荣英语考出了63分的好成绩(法学研究生国家线英语为45分)。

  准备考研的这半年,于光荣坚持每天早上7点起床,听一段英文,背一段《新概念英语》,每天坚持学习英语2、3个小时。于光荣说,很多学生备考喜欢背字典,但自己从来不背字典的,“背英语段落更容易积累语感,写作文都不发愁。”除此之外,他就是做考研英语真题。  在备考期间,于光荣依旧站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教学进度一点都不拉下,于光荣说,“我是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晚上看书也要到凌晨1点多了。”

  就这样,在2014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于光荣考出了346分的成绩,达到了上海海事大学335分的复试分数线,但因为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只招收100名,于光荣的成绩排名在116名左右,最终遗憾地和上海海事大学失之交臂。

  在调剂过程中,得知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也开设了国际法专业研究方向,“株洲离邵阳比较近,所以最终选择到湖南工业大学读研究生。”
他是工大招收的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雄告诉记者,法学院从4年前开始招收法学研究生,基本招收的都是应届毕业生,“他是法学院具备招收研究生资格以来,年龄最大的一位了。”陈雄介绍,学院招收研究生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但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于光荣说,“自己是自筹经费的考生,每年学费8000元,加上1200元的住宿费。”

  陈雄说,学院并没有对于光荣进行特殊照顾,于光荣到学校报到后,因为在邵阳学院还有一门课程要在10月底结束授课,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学院同意了他的请假要求。

  同学:连教授都来读书 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时间

  9月5日,于光荣到学校报到了,高龄研究生的消息在学校不胫而走。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院大三的廖同学说,于老师都60岁了,而且本来就是大学教授,他还能来学校读研究生,学习另外一个专业,这种精神太让人佩服了,“我们读书正当时的人,还有什么理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他面前,我们都汗颜。”

  【对话】

  记者:于老师,为什么60岁了您还来考研读研?

  于光荣: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人要有所追求,国家提倡终身教育,我只不过是想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法学是我喜欢的领域,从事国际法律的律师比较缺,所以想挑战自己。到明年,我可以退休了。现在来读书,相当于提前安排我的退休生活。等研究生毕业后,我就专心从事律师工作了。

  记者:马上就要退休了,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了,家人是否支持您读研?

  于光荣:家里人很支持,我妻子退休了,家里的事情基本都不需要我操心了。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就好。

  记者:邵阳学院是否支持您读研?

  于光荣:学院只要我安排好我的教学工作就好。这个学期,我还要给学生开一门《逻辑学》,课程将在10月底结束。因此我向工大法学院请假了,就是要给学生上课,这门课程在10月底就结束。
严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重在分享!

如果您也喜欢,觉得此文对您有帮助,点击右上方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让您的朋友也因此而受益!


我的朋友圈 微信号wode162每天精选我朋友圈里的一些热门财经信息、励志文章、奇闻见解、正能量、消费讯息、生活哲理、情感话题跟大家一起分享!圈主任个人微信号:422123622


点击 阅读全文 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