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麦耘教授应邀至湖南工业大学进行学术讲座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172

帖子

79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15:4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耘教授应邀至湖南工业大学进行学术讲座
文|曹牧原、龚登科

5月15日,麦耘教授应邀来湖南工业大学作了关于《汉语方言是怎样形成的——汉语通语和方言的历史概述》的主题讲座。

麦耘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汉语方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方言》杂志主编。本次讲座为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字工作暨“工大中文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湖南工业大学语委办主任陈山青教授担任主持,百余名工大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麦教授指出在语言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为离心力,一为向心力;离心力使语言分化,向心力则能避免语言的过度分化。

麦教授上溯至商周时期,从方言和通语两个方向,对汉语的前身及源头进行了阐释。对于前者,麦先生指出,由于处于宗主部落地位的商具有文化语言的优势,所以包括周在内的各部落都会学习商的语言,然而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自己母语的特色,如发音特点及词语等,便形成了后代汉语方言的前身。对于后者,麦教授结合史实指出,周朝建立以后,全盘继承了商的文化及语言,而商贵族被迁至洛水边的成周(洛阳的前身)。因而洛阳话成为当时流行的通语的基础,并延续了数千年。

关于汉语方言最初形成的具体方式,麦耘教授认为主要有两种,他以秦朝岭南历史为例对此进行了解释。第一种类似于商周时期,出于沟通的需要,被统治者学习强大的统治者的语言(即上层通语),同时融入了本地的口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而第二种方式则通过母系亲缘:当秦军队在岭南成家时,娶讲古壮侗语的土著女性为妻,而妻子在学习丈夫所带来的通语时带入土著语言特点而融合为一种方言,这种方言又通过母亲传递给了孩子,于是少数民族语言成分被带到了通语中。他说,上海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对广东人血液遗传的研究结果,也佐证了上述猜测。

在中国历史上,“方言”和“通语”这两个重要概念是由汉代扬雄首次提出的,其著作《方言》记录了当时全国各地的词语概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扬雄《方言》记载中,除了那些路途遥远、车马不及、消息闭塞地方如闽南等地的方言资料稀少之外,中原地区的周郑(洛阳新郑)方言资料也记录寥寥。对此,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种状况是因为扬雄本人认为周郑方言不重要造成的。麦耘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他看来,这种状况恰恰反映了周郑方言与当时通语之间的差别之小——区别不大故无需过多着墨。由此可知,直到汉代,洛阳话仍是通语的基础方言。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汉化并迁都洛阳,以此推断,洛阳话作为标准话的地位依然未曾动摇。

阐述了关于中古时期通语历史概况之后,麦耘教授还就几处古方言如古楚语、古吴语作了生动有趣的介绍。他认为,古楚语和古吴语的多方面关系,来源于古楚语的湘语中的长沙话与通语差别不大但其他地方话与之差别相对较大的原因,等等,都是一些值得大家关注和探究的方言课题。


在讲解中古时期通语与方言的历史概况时,麦教授提到了隋代一部著名的音韵著作《切韵》,这部著作记载了当时的通语音系,当时的通语分为南北两系。陈寅恪的考证也证实,东晋南迁后的金陵地区实际上存在着两套语言,一种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带来的上层的通语(属于南系通语),一种是下层老百姓所使用的古吴语。后来两者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吴方言。实际上,很多现代方言的形成都与战争移民有关,如现在的江淮官话的形成与宋金战争时南宋的迁移相关联,现在的客赣方言的形成与安史之乱时由北方迁往江西的移民相关联,等等。

麦教授以自己家乡方言粤语为例,对方言的形成作了更深入的论述。他说,尽管岭南汉语方言最初形成于秦军南下后赵佗建立南越国之时,但现代粤语并不是由那时的岭南汉语发展而来的。现在的粤方言实际上形成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当时建立了南汉政权,正是那时形成的内部稳定、对外隔绝的社会环境,成为现在的粤方言产生的温床。问题是,唐末之前的古代岭南方言,又去了哪里呢?

针对此问,麦耘教授分析了通语对方言的强大影响力。他说,方言语音里常常有两个层次:文读层次和白读层次。为了帮助听者厘清这两个层次的概念,他用北京话和粤语为例,具体说明其区别。白读层次是方言从自己的本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读层次则是强势方言(往往是通语)从外部施加的。一般来说,文读层次会压迫、取代、覆盖白读层次,而通语对方言的影响正是通过在方言中造成文读层次而使方言追随通语的发展,形成“向心力”。在唐末以前,岭南汉语已经被一代代通语的影响一次次覆盖、推平了,到南汉时期才相对独立,所以现在的粤方言较多地表现唐后期通语的特点,这就是现在的粤方言形成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深层原因。其实,其他方言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情况。

另一个有关文白层次的典型例证是北京话。众所周知,北京话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而早期的北京话却是受到早期通语即洛阳话的文读层次的影响的。历史上的洛阳话并无文白分层。它现在出现的分层,是因为其地位下降,不再是通语,就反过来从现在的通语——北京话输入文读层次。而后,麦教授结合元、明、清三朝北京话的历史变迁,对通语不是一个地点方言的自然语言,其中存在着历史上基础方言的逐步转移的观点进行了解析。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洛阳话的特点一步步减少,北京话的特点一步步增多,到清朝中期,通语基础就完全挪至了北京。

最后,麦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归结,即在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概貌与机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分化、语言的融合以及通语对方言的影响与覆盖。

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麦教授耐心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鼓励大家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共同推进汉语方言和通语研究的发展和深化。


△师生踊跃提问

主持人陈山青教授对麦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讲座探讨的是语言学的重大问题,学术问题跨越时间很长,讲座互动环节极为精彩!”她认为,学术讲座最重要的两个功能就是传授知识和激发兴趣,作为学术大家,麦教授的讲座不仅给听者带来了全面的、最新的、且颇具吸引力的学科前沿知识,还给大家尤其是青年学子的学术研究乃至学术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陈山青教授总结

△合影留念


本次讲座由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湖南省大众语言艺术研究会第二分会(株洲)共同承办。

作者简介


曹牧原:女,江苏苏州市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響應”计划公众号编辑。
龚登科:男,湖南益阳市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響應”计划项目组第一调查团队成员。



投稿邮箱:xiangyingjihua@qq.com


策划:响应计划编辑小组
文字:曹牧原 龚登科
图片:李健
校对:苟孝英 肖洁芳 向秋菊
编辑:袁婧文
主审:蒋军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