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川大文新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导师情况简介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167

帖子

7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2: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稿|無些子   排版|eva










今天是9月24日,2017年考研开始网上报名
川大在读公众号作为广大考生的贴心小棉袄,决定在此期间推出这一专题
邀请川大在读的研究生
从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导师情况、就业前景等方向
介绍文新学院各专业

对专业选择还存有疑虑的同学请务必认真阅读
花点时间全面地掌握信息比闷头看书更值价

认为自己对要报考的专业已经相对了解的同学也请务必认真阅读
确定一下你是不是掌握了不准确的信息

对看完文章的同学,小编只想说
你们真的赚到了!!







1、丁淑梅(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戏剧史与戏曲学。先后在《文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戏剧艺术》、《求是学刊》、《中华戏曲》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其中《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生论文,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获四川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史》2014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清代禁毁戏曲史料编年》2010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并获得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承担多门本科专业基础课、公选课及硕博士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为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中国傩戏学会、川剧理论研究会会员。

成果情况:
(一)专著与编著:
《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3万字)
《清代禁毁戏曲史料编年》,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8万字)
《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史》(70万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散曲文学的精神意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版(20万字)。
《中国古代文学》(参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教材)。

(二)主要论文
《书会活动、伎艺撰演与俳优之士》,《文艺研究》2006年8期(A 权威期刊)。
《明代禁毁演剧活动与戏曲搬演形态分层》,《求是学刊》2010年4期(人大复印《舞台艺术》2010、11全文转载,B刊)
《唐代禁断泼寒胡戏的戏剧学考察》,《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1、4全文转载,B刊)
《东大本双红堂藏清末四川俗曲唱本九种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2年4期全文转载,B刊)。
《明清禁毁戏曲对戏曲生态发展的影响》,《晋阳学刊》2004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05年2期全文转载,B刊)。
《李商隐无题诗与他的佚失传奇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5期全文转载,B刊)。
《清代神鬼剧、凶戏之禁毁》,《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1期(CSSCI)。
《明代士大夫:戏剧肇祸与道德救赎》,《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3期(CSSCI)。
《丁日昌设局禁书禁戏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期(CSSCI)。
《元明清三代禁毁戏曲史料补遗》,《中国文学研究》第九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4月版(CSSCI)。
《明代前期地方性正俗禁戏史料编年辑释》,《中华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CSSCI)。
《明代后期地方性正俗禁戏史料编年辑释》,《中华戏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1月版(CSSCI)。
《宋代淫祀之禁与南戏的生长土壤》,《戏曲研究》第七十四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8月版(CSSCI)。
《明代禁毁歌谣俚曲与时调小曲的兴起——兼谈散曲文体特征的分化与解放》,《戏曲研究通讯》(台湾)第六期,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2010年5月版。
《从禁限乐语、俳优词看宋杂剧的剧本编撰问题》,《戏剧艺术》2010年4期(CSSCI)。
《宋代教坊正乐与宫廷演剧的俗谐化》,《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6期(CSSCI)。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灯戏的保护——一以川北灯戏为例》,《四川戏剧》2012年3期。
《明代禁戏与戏曲的文本流移和传播禁忌》,《戏曲艺术》2012年3期(CSSCI)。
《宋代散乐杂剧演禁与文人关系探讨》,《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4期(CSSCI)。
《中国古代的丧葬演剧与禁戏》,《戏曲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86辑(CSSCI)。
《扬州设局查办戏剧违碍与清代禁戏的制度化》,《文化遗产》2013年3期(CSSCI  封面要目文章)。
《谈乾隆朝禁毁的三种戏曲作品》,《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9月版。
《川剧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3期(《新华文摘》2011年12期篇目辑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灯戏的保护——一以川北灯戏为例》,《四川戏剧》2012年3期。
《新镌出像点板怡春锦曲·新词清赏书集>收录散曲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13年6期(CSSCI)。
《双红堂藏清末京调折子禁戏研究——以庆顶珠>、八蜡庙>、小上坟>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6期(CSSCI)。
《谶言瑞应·太乐雅音·俗乐杂爨——凤凰衔书伎摭议》,《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3期(封面要目文章)。
《宋代弄孔子优戏的俳谐精神与优伶惩戒》,《江汉论坛》2006年3期(CSSCI)。
《明清优戏的弄孔侮圣与正典禁戏》,《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期(CSSCI)。
《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期(CSSCI)。
《明代乐户禁弛与雅俗文化的互动》,《河北学刊》2004年4期(CSSCI)。
《明代禁断剧类声腔与曲腔的雅俗分野》,《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2期(CSSCI)。
《宋代禁毁巫舞“淫戏”资料编年辑注》,《中华戏曲》(第38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CSSCI)。
《双红堂藏清末京调折子禁戏研究——以庆顶珠>、八蜡庙>、小上坟>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6期(CSSCI)。
《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三匣剑>整理研究》,《学术论坛》2014年4期(CSSCI)。
《戏考>本民初京剧旦本红楼戏七种研究》,《红楼梦学刊》2014年3期(CSSCI)。
《明代权贵与戏曲发展关系之检讨》,《戏剧艺术》2015年3期(CSSCI)。
《隋唐正乐与禁戏资料编年辑释》,《戏曲学报》,台湾戏曲学院2015年3期(总第12期)。
《汤斌、田文镜禁戏与清前期的赛会演剧》,《中华戏曲》(第3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5月版。
《中国古代的傀儡演剧与禁戏》,《文化遗产》2009年2期。
《论萧自熙先生的散曲创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
《写意的癫与传神的痴——新版昆剧玉簪记·问病>的情生造化》,《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唐代弄孔子优戏的俳谐意趣》,《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期。
《愤世•遁世•乐世 ——论隐逸散曲的情感维度,《成都大学学报》2011年1期。
《从禁约装扮竞演活动看唐代的演剧生态》《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6期。
《中国古代曲论中的叙事结构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期。
《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铍罗当游江南>整理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6期。
《傩戏的面具与“非物质”之道》,《阅江学刊》2014年1期。
《花田错,错在何处——双红堂藏梆子腔花田错>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4期。
《文述的张力与演述的阈度——小说尘埃落定>与谭愫版改编川剧的一种对读》,《阿来研究》2014年第1期。
《历史悲剧 戏曲叙事 伦理旨归——论双红堂藏京调折子戏焚绵山>的叙事艺术》,《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5期。
《中国古代戏曲传播接受史>评绎》,《东方文化》,香港大学、史丹福大学2011年6月联合出版(第43辑)。
《乾隆后期的禁野史与查缴戏曲——以喜逢春>等三部传奇为例》,《文化中国》(加拿大)2011年3期,。
《啸声秋韵中的生之呐喊——论散曲文学的生命情态》,《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2期。
《江南才女之殇——张丽贞之情事自悔与本事演绎》,2013年《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暨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持身传家  眷属依归——明清女性的家事记忆与家国认同》,《成都日报》2015年6月10日理论周刊版。
《思齐谐得  情义持守——明清才女的归家事亲与夫妇伦情》,《成都日报》2015年7月22日理论周刊版。
On Tang dai bai hua shi pai. Frontiers of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2011,March.

获奖情况:
《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专著《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2010年获四川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1年获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考试改革一等奖。
2013年获得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程建设突出贡献奖。
2015年获得全国教师慕课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5年获得四川大学星火校友奖教金二等奖。

科研项目:
《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2007年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一等)。
《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史》,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BZW040,已结项,评价良好。
《清代戏曲禁毁与管理研究》,2010年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10JJDZONGHE012,在研。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禁毁戏剧编年史》成果基础上,修订增补的70万字书稿,获得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已出版。
《双红堂藏清末四川唱本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4BZW075,在研。

人才培养:
先后指导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26人,开设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2、中国文学-4、中国散曲艺术、中华文化、语言文学专题、文学欣赏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以及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戏曲专题研究等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开设硕士生课程:元明清小说研究、元明清文学流派研究、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等课程,开设博士生课程:俗文学研究、元明清小说研究。
多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等,参与学校教育建设及社会服务。

说明 跟丁老师基本上就是做戏曲,如果不喜欢戏曲,建议选择其他老师,虽然别的丁老师也能指导,但毕竟不是她专长。但相较于其它方向,戏曲易出成果;且丁老师是古代文学圈子唯一一个带学生发论文的。丁老师和蔼,但带学生比较严谨,基本上研一结束前她的学生都完成了学位论文选题。


2、吕肖奂(教授,博士生导师)女,河南省灵宝市人,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8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郑文先生攻读汉魏六朝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王水照教授攻读唐宋文学博士学位,,从此进入宋代诗歌研究领域。1998年初到四川大学工作,不久进入中国俗文化研究基地,主持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又进入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新基地,2009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6年被聘为教授,2008年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成果情况:
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复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如下:
1.《宋诗体派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2.《中国古代民谣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
3.《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剑、周扬波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中国文学》(宋金元卷)(金诤、吕肖奂、周裕锴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古代俗文学分体研究”子课题“中国古代歌谣研究”。
2、2005年进入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新基地,主持“南宋与金源文学比较研究”项目。2006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分担子课题:林希逸研究。
3、2007年参加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
4、2008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代民俗诗歌与民俗文化研究”。
5、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唱和诗研究”

人才培养:
本科生:中华文化(文学篇),宋金元文学
研究生:宋代文学专题研究

说明 我们入校后,吕老师因个人原因一直在韩国,整个宋代文学的专业课都没开,因此我们还没机会一睹风采。据说平时对学生比较严格,但都是为学生好嘛。虽然硕士阶段读的是汉魏六朝,但吕老师现在的学术兴趣都转到了宋代。估计汉魏六朝她也能带,但毕竟博士拜了名师,宋代才是专长。



3、谢谦(教授,博士生导师),男,四川宣汉县人,生于 1956 年 12 月。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学位。 1999-2000 年度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学术兴趣:儒学与中国文化、元明清文学。  

专著:
《经学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 1989 年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
《中国文学》(修订版)(明清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诗歌艺术》(与王红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国学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译著:
《钟与鼓》(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论讽刺》(译著),昆仑出版社, 1991 年

主要论文:
《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85 年 3 期
《梦的神话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 2 期
《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四川师范大学,1986 年 5 期
《吴敬梓等人修泰伯祠质疑》,南京师大学报,1986 年 3 期
《朱熹“淫诗”之说平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 年 1 期
《论屈原形象的塑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 年 1 期
《周公遗范与儒家礼乐文化的发展模式》, 1992年 1 期
《儒学独尊的文化背景说》,中华书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 年 3 期
《大一统宗教与汉家封禅》,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 2 期
《汉代儒学复古运动与郊庙礼乐的正统化》,四川师大学报, 1996 年 6 期
《儒教: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中华书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 年 6 期
《刘向著述与汉代政治之联系考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7 年 4 期
《吴敬梓“不赴廷试”辨析》,四川大学学报,1997 年 2 期
《小说文本: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解读》,四川大学学报, 2001 年 6 期
《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 6 期
《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三联书店《读书》,2001 年 10 期
《游于艺:徐渭的艺术精神》,四川大学学报,2002 年 4 期
《论“度柳翠”杂剧的两个系统》,清华学报,2002 年 5 期
《复古与创新:寻找失落的“真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6 期
《论北宋的通俗滑稽词》,《中国俗文学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 2003 年
《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四川大学学报,2003 年 5 期
《词中故事:明末学风与清初科场案》,三联书店《读书》, 2003 年 6 期
《论明末文人阮大铖的堕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 6 期

《白蛇传:民间传说的三教演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6 期
《儒学独尊的历史真相与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
《“典型共名”:革命“红学”的笔墨官司》,《聂石樵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 2006 年


获奖情况:
《经学与中国文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3 年
《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9 年
《中国文学》,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谢谦、刘黎明、王红等), 2002 年,
《中国诗歌艺术》,国家精品课程(谢谦,王红),2005 年
《中国文学》,四川省精品课程(谢谦、刘黎明、王红等), 2004 年,
《原典阅读与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曹顺庆、谢谦、刘亚丁,王红), 2006 年;
《中国诗歌艺术》,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王红,谢谦), 2006 年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的世俗化与民间文化心理研究》


说明  谢老师专长儒学与中国文化,但明清基本上都能带。人很幽默,基本不约束学生,他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自主。只是近些年心思已经不在学术上,专心带孙子,据他的学生说他准备以后就不再带学生了,准备退休,不知道学院是怎么安排的。17级是否还带学生,要等你们看到导师名单才能确定了,现在说不准。



4、周裕锴(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 1954 年 6 月生,四川双流人。 1984 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3 年 5 月晋升教授。 1994 年 2 月在职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具有教授身份的博士生。 1997 年 6 月通过 博士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 文系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学术团体任职
1 .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
2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3 .中国苏轼学会副会长
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5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海外大学任职情况
•  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
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成果情况:
一、学术著作
1 .《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初版;(高雄)丽文文化公司, 1994 年增订版。
2 .《宋代诗学通论》(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巴蜀书社, 1997 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再版。
3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入选宝钢教育基金资助《高校文科博士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初版;入选《法藏文库》,(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 年再版。
4 .《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出版;入选《经典对话系列》,(台北)宗博出版社, 2002 年再版。
5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入选上海新闻出版局资助“学术创新”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6 .《百僧一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7 .《中国文学》(宋金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二、学术论文 90 篇,代表作
1 .《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文学评论》(北京) 1983 年第 4 期;
2 . 《黄庭坚家世考》,《中华文史论丛》(上海) 1986 年第 4 辑
3 .《江西诗派风格论》,《文学遗产》(北京) 1987 年第 2 期;
4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文艺理论研究》(上海) 1998 年第 6 期
5 .《绕路说禅:从禅的诠释到诗的表达》,《文艺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6 .《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文学遗产》 2001 年第 3 期,
7 .《惠洪与换骨夺胎法——一桩文学批评史公案的重判》,《文学遗产》 2003 年第 6 期
8 .《宋代〈演雅〉诗研究》,《文学遗产》 2005 年第 3 期
9 .《法眼看世界:佛禅观照方式对北宋后期艺术观念的影响》,《文学遗产》 2006 年第 5 期
10 .《风景即诗与观者入画——关于宋人对待自然、艺术与自我之关系的讨论》,《文学遗产》 2008 年第 1 期

三、书评 6 篇,代表作
1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评许总《宋诗史》),《中国社会科学》 1993 年第 5 期
2 .《读王水照、朱刚著〈苏轼评传〉》,《文学评论》 2007 年第 2 期

获奖情况:
一、国家社科基金奖( 1 项)
《宋代诗学通论》,获首届( 1999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2 项)
1 .《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 1998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二等奖。
2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获教育部第四届( 2006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四川省政府奖( 4 项)
1 .《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获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4 年(首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2 .《中国禅宗与诗歌》,获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4 年)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次( 2001 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一次( 2005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其他学术奖( 3 项)
1 .《中国禅宗与诗歌》,获华东地区 1992 年度优秀理论图书奖二等奖
2 .《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获 1995 年(首届)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3 .《惠洪与换骨夺胎法》,获 2002—2003 年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科研项目:
1 .《宋代诗学通论》, 199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2 .《文字禅与唐宋诗学》,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
3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1996 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4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1998/1999 年度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
5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1999 年度中流文教学术补助金课题
6 .《中国宋代禅宗佛教与诗歌关系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目
7 .《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8 .《石门文字禅校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
9 .《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 2006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
10 .《佛教与中国诗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开课情况( 1995 —— 2008 )

1. 指导博士生 20 人
2. 指导硕士生 17 人
3 .开设博士生课程:中国文学阐释学、宗教文学研究
4. 开设硕士生课程:唐代文学研究、唐宋文学要籍导读、中国文论研究等等
5. 本科生课程:中国文学



说明  周老师是目前川大古代文学的大腕级老师,儒雅淡泊有风度,差不多是理想的传统士大夫形象了。专长唐宋诗学,禅宗诗学与古代阐释学。平时要求学生两周一次读书会,注重让学生多学东西,而不仅仅是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并不逼论文。周老师主要致力于宋代,但是唐代诗学方面也是很有功力的。


5、王红(教授,硕士生导师),女,1959年1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

成果情况
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与谢谦合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与周啸天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第一版)等。

获奖情况:
1、宝钢优秀教师奖,2006年;
2、华为优秀教师奖,2005年;
3、《中国文学》,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谢谦、刘黎明、王红等);2002 年
4、《中国诗歌艺术》,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王红,谢谦), 2006 年
5、两次四川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1992年、2002年),两次四川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3年、2007年)

科研项目:
《中国诗歌艺术》,国家级精品课程(谢谦,王红),2005年
人才培养:
至2008年12月,共指导九届硕士研究生,三十六人,其中六届二十二人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说明  给我们上课时,王老师明确表示由于身体原因,以后不再带学生,只上课,所以我们那届没带学生。但下一届又带了,具体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估计是学院不同意吧。至于她17级是接着带,还是隔年带,要等你们看到导师名单才能确定了。王老师专长唐代诗歌艺术,教学成果突出,可能人比较随性,所以科研成果不多。王老师为人非常好,师门融洽。

                                          

6、何江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本科生讲授中国文学、诗歌导论等课程,指导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开设先秦两汉散文研究等课程。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有一定研究,在《文学评论》、《四川大学学报》、《文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参加《苏轼全集校注》集体研究项目,相关成果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说明  何老师目前只带先秦两汉的学生,非常认真、仔细,对学生也非常好。人比较传统,也非常的淡泊,平时除了上课,深居简出,不用电脑,不用手机,每天读报纸,这些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7、黄勇(讲师,硕士生导师),男,1972 年生。先后在四川大学哲学系、中文系和宗教研究所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师。

成果情况:
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的著作有《道教笔记小说研究》、《历代文学艺术家传记》(合著)、《中外广告简史》。

说明  黄勇老师专长道教文化,哲学、文学、宗教都有研究。魏晋南北朝和文学与文化两个方向都带。出国一年(现在已经回来了),没给我们上过课,据说对学生也不错。
                                          

8、张朝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男,黑龙江密山人, 1972 年生人。

出版专著:《汉末魏晋文学变化与文人群落变迁》,近些年陆续发表不少论文。


说明  张老师为人正派,师门风气也很正(古代文学圈子整体上都不错),这一点确实少见。对学生很负责,每学期也会让学生做几次读书报告。专长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唐代也能带。张老师的论文,可以导致网上搜。
                                          

9、李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女,1974年生,四川成都人。讲师,1998-2001年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熊宪光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先秦至南北朝文学方向。2001-2004年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罗宗强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文学思想史方面。2004年7月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任教。

成果情况:
发表论文数篇。其中《世说新语>叙事的新变与传承》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后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说明  李老师是南开罗宗强高足,主要带明清方向(偏重文学思想,除了戏曲基本都能带),最近对公安派研究比较多,发表的论文也不少,知网可以搜到。李老师带学生比较严格,对学生学位论文催得也比较紧,但这也是有好处的。
                                          

10、张淘(讲师,硕士生导师),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说明  张老师主要带宋代方向的学生,魏晋南北朝和明清也有带,有留洋经历,人也比较年轻。
                                          

11、张弘(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9年生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笔名普慧(惠),博士师从张可礼。

学术兼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香港能仁书院顾问、南开大学“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四川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领域:中国文学与佛教文化、宗教学

学习、工作经历:
1977.03—1979.09在神木县孙家岔公社插队;1979.09—1981.06在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中文科学习;1981.07—1987.08在榆林师专中文系任教;1987.09—1990.07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硕士;1990.07—1999.08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任教,其中,1995.09—1998.07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在职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1999.08—2003.11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其中:2002.02—2004.12在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3.11—今在西北大学文学院任教,其中:2005.09—2009.12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2006年6月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11年4月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

代表著作
1. 《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白居易与佛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编著
1.《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蒋寅主编)第2卷(刘跃进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佛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大学语文》(普慧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文学与宗教》三编者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5.《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执行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代表论文
01. 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人文杂志》2008-5.CSSCI
02. 早期儒家“礼”的宗教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8-3. CSSCI
03. The Non-Religious Nature of theOriginal Buddhism in Ancient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al and SocialScience, 2008, Vol. 1, Issue 2, Canada. (Second Author)
04. 庄严神圣慈悲净洁:佛教僧众的公众形象之我见,《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05. 秦汉上郡治所考,《唐都学刊》2008-1,
06.《世说新语》与佛教,《西北大学学报》2008-1, CSSCI
07.禅宗六祖得名小考,《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08.“史”与宗教信仰,《东方丛刊》2007-4,
09.佛教文学刍议,《郑州大学学报》2007-4, ISSN1001-8204, CSSCI
10.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和影响,《文学评论》2007-4, CSSCI
11.“史”与宗教,《南开学报》2007-3, CSSCI
12.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中国文化研究》2006-4, CSSCI
收入《古典文献的考证与诠释》,台北:学生书局2006年,
13.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佛教神学思想,《文艺研究》2006-10, CSSCI
收入《文学与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4. 民族精神与西北民族宗教文化,《华夏文化》2006-3,
15.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文学遗产》2005-5, CSSCI
16.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3,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2重要论文摘转, 人大《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7全转, 《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卷收录,李光哲、吴秀卿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韩国文化社2008收录。
17.南朝性灵说与大乘涅槃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CSSCI
18.弥陀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学术月刊》2004-3, CSSCI
人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4-5全转, CSSCI
19.慧远对道安的突破与超越,《四川大学学报》2004-3, CSSCI
20.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人文杂志》2004-1, CSSCI
21.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对惠能禅的总结与推动,《陕西师大学报》2004-1, CSSCI,《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日文版,东京:汲古社2007.
《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汉文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2.禅宗的主体实践论,《曹溪禅研究》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23.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复旦学报》2002-2, CSSCI
24.大乘般若学与晋宋山水文学,《佛学研究》2001年刊,
25.梵语、梵呗、佛曲:南北朝诗歌韵书的一个源头,《觉群》(学术版),商务印书馆2001-11,
26.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中国文化研究》2001-1, CSSCI
27.齐梁诗歌声律论与佛经转读、佛教悉昙,《文史哲》2000-6, CSSCI
人大《宗教》2001-2全转,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1摘转,
28.齐梁崇佛文人游写佛寺之诗歌,《人文杂志》2000-5, CSSCI
29.大乘涅槃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陕西师大学报》2000-4, ICSSCI
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5全转,
30.佛教造型艺术释略,《民族艺术》2000-3, CSSCI
31.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江海学刊》1999-5, CSSCI
32.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佛学研究》1998年刊,
33.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文艺研究》1998-5, CSSCI, 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1全转,《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1摘转,收入罗宗强编“20世纪百年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4.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8-2, CSSCI
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7全转,
35. 走出空寂的殿堂——唐代诗僧的世俗化,《文史知识》1997-7.
36. 《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文史哲》1997-5, CSSCI
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11全转.《新华文摘》1997-11摘转.
37. 《心经》:一部微型的大乘空宗般若学,《东方论坛》1997-1.
38.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黔南师专学报》1996-1.人大《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8全转, ISSN
39.试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解释学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94-2,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7全转.
40. 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审美真实论的影响与启示,《人文杂志》1993-1, CSSCI
人大《无神论、宗教》1993-2全转.
41.略论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人文杂志》1992-4, CSSCI人大《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转.
42.对中华远古文化研究新路的尝试,《学术月刊》1991-11.CSSCI

学术会议
2005.6 主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年第14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
2005.8 率团赴日本参加“长安文化与朝鲜、日本”第四届国际研讨会
2013年4月,在河南省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作“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真实性”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获奖情况编辑
1.《佛教对中古议论文的贡献与影响》,获《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2003-2007年)
2.《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获“陕西省第8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省政府奖)
3.《南朝佛教与文学》,获“陕西省第7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省政府奖)
4.《南朝佛教与文学》,获“2003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厅奖)
5.《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获“陕西省第6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省政府奖)
6.《〈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获“1998年山东大学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说明  上学期张老师的人事关系全部转到了四川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但是一直没有带学生。17级带不带还要等你们复试看到导师名单才能确定。张老师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佛教与文学这一块,也是圈内早已成名的大腕。
                  


关于我们:我们是几个来自川大的文学学霸。我们旨在为大家做最清晰靠谱的文学考研资料、设计最快捷的文学考研路、提供最负责的专业指导。公众号刚开始做时候不知道叫什么,所以随意叫了个“川大中文考研”。随着团队前行,我们现在叫“在读”。但秉承一以贯之的精神,就不更换名字了。只要你们记住,我们是研究生在读的文学学霸团[比心]。一切对文学考研有用的东西,我们都有!
                        


(無些子整理。二〇一六年九月十三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