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热搜关键字: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省第七届企业文化论坛召开 株洲所党委副书记杨首一谈“创新文化”

[复制链接]

192

主题

305

帖子

13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0:3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弘扬优秀企业文化,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经信委、国资委、工商联、总工会主办的“新理念激发新动能”湖南省第七届企业文化论坛于今日上午在湖南红网演播中心召开。中车株洲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杨首一作为“创新文化”的企业代表,作典型发言。

典型发言结束后,中车株洲所等20家单位被授予“湖南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蔡振红等为这20家获奖单位授牌。


从“宽板凳”到“咖啡”看企业文化

湖南省企业文化论坛从“创新”、“责任”、“工匠”、“红色”、“快乐”五个方面,邀请了10家企业代表作典型发言。


论坛上播放了株洲所制作永磁牵引系统动漫片

“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和持久发展的动力,今天我想从板凳精神、开放融合这两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车株洲所是怎样创新的。”中车株洲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杨首一以“世界领先的永磁牵引技术”研发团队为例,结合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创新文化。


“搞科研就像爬山,要守得住寂寞,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杨首一说,株洲所资深专家黄济荣还给公司青年技术人员专门写了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对联勉励大家。今天的株洲所,正逐步由早期的“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转变,由创新“红海”向“蓝海”转变,很多科研项目步入“无人区”和“深水区”,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的情况下,我们更深知“板凳”精神的可贵。


杨首一认为,仅有“板凳”精神是不够的,创新,要求企业有开放融合的情怀。于是,在株洲所随处可见的咖啡厅,你会时常看到很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研发人员三五成群的围坐一起,这绝不是一个小资情调的浪漫,而是一个企业文化的开放融合的象征。

杨首一的发言,引发了各界企业代表的共鸣。湖南省经信委副主任黄东红评价说,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株洲所已经掌握了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多项核心技术,并成为了世界轨道交通行业的领跑者,让中国制造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中车株洲所取得了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成绩,归根到底海还是不断地挑战自我,自主创新。

随后,中车株洲所青年技术代表刘雄现场分享了在永磁牵引技术研发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背后故事。他讲述的“传承老一辈的创新精神,创新已成为骨子里的文化”,让人再一次对株洲所的“创新基因”充满敬佩之感。


荣膺“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代表企业,中车株洲所近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就是坚持科技为企业战略先导的发展观念,培育“包容、开放、融合、进取、超越”的创新文化,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创新文化引凤来。目前,中车株洲所现有一支超过6000人的专业技术研发队伍,其中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名博士、1800多名硕士,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名副其实的“人才硅谷”和“技术洼地”。

创新文化让科研成果遍地开花。“十二五”期间,中车株洲所累计创造了1500多项科技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8项,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主导起草国际标准9项;申请发明专利4191项,作为IEC/TC9国际标准归口单位,获得了IEC62621等9项重要国际标准的主导制订权,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企业主导发布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基于深入骨髓的创新文化以及多年来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株洲所荣膺“湖南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讲话全文:
创新驱动发展杨首一

刚才大家在视频中所看到的就是我们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的最新一代的永磁牵引技术。对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来说,永磁牵引系统是一场革命,谁拥有永磁牵引系统,谁就拥有高铁的话语权。而正是创新,才使中车株洲所获得了高铁的话语权。

今天我想从板凳精神、开放融合这两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车株洲所是怎样创新的。

首先,要有“板凳”精神。

科技创新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轨道交通牵引技术作为高铁“心脏”,涉及多门学科、技术体系庞大,应用环境复杂,对于高铁的安全高效运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003年,我们中车株洲所着手开展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基础研究。当时永磁技术在国外尚处于商业化前期阶段,技术完全保密,对外严格封锁。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也缺少研发测试用的相关设备,我们只能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不少数据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比如:电机升温试验一做就是五六个小时,电机温控数据就人工全程蹲守来记录,这样来对比分析。

历时13年,中车株洲所终于攻克了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国高铁制胜市场的一大战略利器,再次向世界表明我国高速铁路完全具备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

尽管起步比国外晚了10多年,但这并不妨碍追赶者的坚定脚步。今天,我们在世界上率先将该技术大量推广到高铁、地铁、电动汽车、中央空调上,它给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带来便利,也实现了中国人在第三代牵引技术由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弯道超车。

团队中的一位资深专家黄济荣经常对我们年轻人说,“搞科研就像爬山,要守得住寂寞,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为此,他还专门写了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对联勉励大家。

仅有“板凳”精神是不够的,创新,要求企业有开放融合的情怀。

在株洲所随处可见的咖啡厅,你会时常看到很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研发人员三五成群的围坐一起,这绝不是一个小资情调的浪漫,而是一个企业文化开放融合的象征。

中车株洲所初50-60年代创期的科技人员大多出身江浙地区,株洲所虽然处于没有地理优势的三线城市,却早有吸纳开放融合的视野和胸怀。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门初开的混沌年代,株洲所就派出大批科技人员走出国门,与先进国家、先进企业对话和合作,通过交流学习,他们带回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促进了自身的快速成长。

今天,我们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等世界先进的同行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这种竞合关系,带来了自身和行业的共同进步,我们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20多个高校院所开展了40多个项目的合作;我们在全球成立五大海外研发中心,积极打造公司技术创新海外“桥头堡”,加快“从集中内源创新向全球开放创新转变”,有效挖掘全球科技资源,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实现跨地域和时空的协同创新。

目前,公司有一支超过6000人的专业技术研发队伍,其中包括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名博士、1800多名硕士和79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名副其实的“人才硅谷”和“技术洼地”。

今天的株洲所,正逐步由早期的“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转变,很多科研项目步入“无人区”和“深水区”,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的情况下,我们将继续秉持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特色,以更加精尖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满足老百姓对于出行品质提升的需求,为提升中国装备的品牌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图/花生

株所福利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感谢大家一路的支持,“美丽株所”准备了特制的“中车株洲所U盘”给特别的你。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每条文章都可以评),次日14:00,点赞最高者(点赞数超过20)即为获奖者,请截图,并择日来科技大楼1501领取奖品。不再另行通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京ICP备110222211号-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