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题名 | 刊名 |
2017年 | ||
李萍; | 在地普遍性的比较哲学何以可能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李芳; | “古典戏曲文献与文本研究——以《古本戏曲丛刊》为中心”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文学遗产 |
王兆鹏; | 宋代《赤壁赋》的“多媒体”传播 | 文学遗产 |
黄琰; | 从变形规则看东西方新神话异同与交融 | 文化遗产 |
许浩然; | 从“文化中心”到“官僚机构”——北宋后期词垣文化的演变 | 文学遗产 |
张涌泉; | 系统梳理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 文学遗产 |
刘明华; | 提升国民国学短板 确立民族文化自信 | 文学遗产 |
陈君; | 政治文化视野中《汉书》文本的形成 | 文学遗产 |
孔朝蓬; | 符号背后的“空无”——罗兰·巴特的隐喻世界与东方电影的意象构成 | 当代电影 |
陈大康; | 论近代小说的转载现象 | 文学遗产 |
彭璐珞; 郑晓莹; 彭泗清; | 文化混搭: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心理科学进展 |
李小荣; 陈致远; | 佛化植物及其咏物诗词的文本解读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廖可斌; | 古代通俗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 文学遗产 |
李竹筠; | 政治认同还是文化乡愁?——眷村文学再考察 | 华文文学 |
朱寿桐; | 科学与五四新文学文化建构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化自信与当代文学发展”笔谈 | 中国社会科学 | |
董宁; | 利用茶文化翻译消除中医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 福建茶叶 |
赵勇; | 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宏; 曹灵美; |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张婷; | 霍克思翻译思想的“名”与“实”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赵普光; | 文学与历史的纠缠——《民族诗坛》刍议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钱林森; | 花果飘零,迎风自植——程抱一对中法文学文化的融会与创新 | 华文文学 |
傅兴寰; | 俄罗斯文学城市文本的代码系统——以彼得堡文本为例 | 中国俄语教学 |
宁琦; | 中俄语言学研究的借鉴与互补的可行性分析 | 中国俄语教学 |
杜彦松; 蔡美花; | 郑蕴汉诗中的中国典故研究 | 东疆学刊 |
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
王黎; | 英美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评《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发展》 | 高教发展与评估 |
何言宏; | 当代中国民间诗刊的文学文化意义 | 文艺争鸣 |
傅雪莲 | 当代作家评论 | |
张明强; | 《全元文》佚文十三篇辑考 | 广西社会科学 |
李亚峰; | 不应被遗忘的近代香港诗歌——兼论近代香港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 北方论丛 |
吕世生; | 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 | 外语教学 |
鲍同; |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军人”形象研究——以山崎丰子的“战争三部曲”为例 | 外语学刊 |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 学术月刊 |
荣跃明; | 主持人的话 | 上海文化 |
罗峰; 魏兰; | 神灵崇拜中的人性启迪——赛珍珠中国作品中的“土地崇拜”探究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谢正新; | 多重视角下的美国茶史文化探微 | 福建茶叶 |
叶杨曦; | 中国行纪·旅行书写·汉文笔谈——兼论明治汉学者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摄取和创新 | 文艺争鸣 |
徐诗颖; | 论回归过渡期香港文学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以反映本土意识的香港小说为考察对象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马欣; | 本雅明“手工复制时代”的誊写美学 | 文学评论 |
李朝军; | 颂美、诉灾与民族意蕴——略论历代黄河诗的特色流变及文学文化价值 | 文学评论 |
逄增玉; | 东北解放区文学制度生成及其对当代文学制度的预制 | 文学评论 |
采薇; | “一带一路”文学、文化与中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 | 中州学刊 |
朱振武; 杨赫怡; | 《长恨歌》的归异平衡与汉学家的上海想象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含章; 绘山; | “妇女与中国革命:延续与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 妇女研究论丛 |
曹灵美; 唐艳芳; | 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 | 外语教学 |
焦君怡; | 《薛定谔之猫》的译介与出版价值评析 | 出版广角 |
赵原; | 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 | 福建茶叶 |
张剑; | 冰山下的风景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程鹏; 常方舟; 王韧; | “2017年文化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综述 | 上海文化 |
安妮· 韦查德; 林玮; | 老舍小说《二马》的域外生成背景 | 现代中文学刊 |
董首一; | 传统文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维度 | 江西社会科学 |
马强才; | 修辞技艺·信息传递·知识扩散:诗歌自注的多重功能——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例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哈旭娴; | 盖茨与非裔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 | 外国文学 |
梁建先; | 中国现代文学中“城俗”叙事的多重视角考察 | 晋阳学刊 |
徐诗颖;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批判——以本土性与中国性的内在矛盾为核心 | 文艺理论研究 |
徐艳; | 远游,我们可以走多远?——《剑桥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史”研究思路评析 | 学术月刊 |
刘卫英; | “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 文学遗产 |
谢宇佳; | 中国戏剧先锋精神在新世纪的流变 | 戏剧文学 |
姜阳; | 天使倪谦一生沉浮探考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杨建军; | 美国回族华人文学的宗教文化色彩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吕周聚; 藤井省三; |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 | 社会科学辑刊 |
丁振琴; | 英诗汉译的原则、策略及其他——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访谈录 | 中国翻译 |
王佳棋;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美文学电影文化碰撞 | 电影文学 |
冯亚琳; | 文学与文化记忆的交会 | 外国语文 |
严仁卿; 郑炳浩; 金孝顺; | 朝鲜被殖民期间日本语文学的生成研究:日语杂志、朝鲜文学的日语翻译和日本传统诗歌(英文) | 外国文学研究 |
朱寿桐; | 音乐年轮的文学文化理析 | 文艺争鸣 |
朴宰雨; 史凯; | 翻译与韩国文学的世界化——韩国文学翻译院理事朴宰雨教授访谈录 | 国际汉学 |
姜云飞; | 张爱玲的时尚哲学与性别“革命”观 | 学术月刊 |
曾维刚; | 百年来宋诗中兴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 江西社会科学 |
杨丽英; | 日本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评《概说日本文学史》 | 中国教育学刊 |
欧阳友权; 贺予飞; | 网络文学批评的新拓进——2016年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检视 | 江海学刊 |
吕世生; | 中国传统戏剧“西渐”的误读与认同——以英译本《戏剧之精华》为例 | 外语学刊 |
王希腾; | 詹姆逊的“国族讽寓”论在中国的错译及影响 | 当代文坛 |
周敏; | 革命与抒情的变奏——评张春田《革命与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与中国现代性(1903—1923)》 | 现代中文学刊 |
陈抒; | 1920年代末《红玫瑰》杂志的视觉书写与文化实践 | 现代中文学刊 |
汪小英; | 诗歌话语对话性: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 求索 |
陈啸; | 审美革命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海派散文的文学文化史意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李佳; | 陈舜臣小说的中国叙事图景 | 文艺争鸣 |
薛红云; | 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标本——王蒙作品的海外传播与研究 | 当代作家评论 |
岳曼曼; | 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研究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袁昊; | 民国城市书写:《丹凤街》与南京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许栋梁; | 第二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 社会科学辑刊 |
段静; | 钦努阿·阿契贝长篇小说中的口述性论析 | 当代外国文学 |
胡碧媛; | 当代外国文学的文化生产及其研究范式——2016年《当代外国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 当代外国文学 |
2016年 | ||
顾正祥; | 新腔与旧调的变奏——读《新腔重弹旧调的余响》 | 探索与争鸣 |
王晓平; | 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诗话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侯秀然; | 中国文学海外译介述略与启示 | 出版发行研究 |
姚云; |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批评与哈罗德·布鲁姆的“生活书写” | 国外文学 |
龚举善; 张鸿彬; |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价值论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邓文圣; | 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误区 | 人民教育 |
周芷汀; | 曹雪芹《石头记》的形式美学呈现 | 江西社会科学 |
吴娱玉; | 詹姆逊“民族寓言”说之再检讨——以“近代的超克”为参照兼及“政治知识分子” | 中国比较文学 |
权晶; | 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与认同 | 贵州民族研究 |
朱寿桐; | 走出当代小说文化炫张的怪圈——兼及关仁山小说创作之路的探讨 | 小说评论 |
席光; 贾毅华; 梅红; 谢志峰; |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周倩倩; | “敦煌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敦煌学辑刊 |
王龙洋; | 论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学的转向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曹辛华; |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 | 社会科学辑刊 |
王玉明; 冯晓英; | 东西互鉴:胡适诗学与意象主义关系再考察 | 安徽史学 |
刘娜; | 英美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 新闻与写作 |
韩林; | 第二届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 | 学术交流 |
朱双一; 周之涵; | 台湾文学文化发展的四大内驱动力——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地方与中原的张力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董希文; | 从文本理论看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问题 | 南京社会科学 |
王学功; | 近五年国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 | 中华文化论坛 |
毛娟; | 多元聚焦的空间:艺术史研究的关键词之一 | 文艺理论研究 |
陈雪虎; | 中国早期现代“文学”名义试探:由朱希祖回溯周氏兄弟 | 文艺理论研究 |
胡翠娥; | 作为五四浪漫主义运动的“直译”之经典化历程——兼论“直译、意译”之争 | 中国翻译 |
宋华燕; | 潇湘馆环境描写的“互文”解读 | 明清小说研究 |
解玉峰; | “徽班进京”考辨 | 文艺研究 |
王晓利; | 文化翻译视角下诗歌意象的翻译——以《鲁拜集》中“酒”的意象为例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杨义;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源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梓青; | 刘登翰教授出版学术论著——《跨域与越界》 | 华文文学 |
单小曦; | 从后现代主义到“数字现代主义”——新媒介文学文化逻辑问题研究反思与新探 | 浙江社会科学 |
廖七一; | 论“学衡派”翻译批评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电子媒介与当代文学 | 浙江社会科学 | |
王泉根; | 现实主义: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 | 河南社会科学 |
徐杰; | 超越建构与解构——“文学语境批评”中的辩证主体 | 学术论坛 |
张箭飞; 林翠云; | 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段怀清; | Literature在晚清中国的“旅行”、“落户”与“入籍”——新教来华传教士与晚清中西跨文学交流的一种历史考察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杨剑龙; | 新世纪新常态语境与长篇小说创作 | 社会科学辑刊 |
张卉君; 廖家瑞; | 台湾本土文化书局 | 开放时代 |
石卉; |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文学创意——兼论文学与影视的结合 | 电影评介 |
吴子林; 陈浩文; | 多元·对话·整合——2015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 | 文艺争鸣 |
白瑶; | 英美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丁珣; 许明武; |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美洲后殖民小说的影响研究——《美洲小说的浪漫主义改写》评介 | 外国文学研究 |
杨文忠; | 微信公众平台助力传统文学期刊转型 | 传媒 |
来玉英; | 韩国岭南学派及其九曲歌系诗歌——朱熹《九曲棹歌》之影响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朱寿桐; | 贾平凹与当代小说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 小说评论 |
潘一禾; 包双燕; | 文学中的中美商都比较——德莱塞与张欣笔下的纽约与广州 | 浙江社会科学 |
姚云帆; | 走向一种当代批判——作为文学、文化和艺术批评者的汪民安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陈立峰; | 文学文化史理念 解构主义的思维——《剑桥中国文学史》编纂思想评析 | 文艺评论 |
李特夫; | 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 外语教学 |
蒋海军; | 开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一扇新窗口——《荆楚民间文学》述评 | 中国出版 |
芮小河; | 曼布克奖视域下英语文学的民族性问题探析 | 贵州社会科学 |
王希样; | 兴庆区图书馆:全民阅读进乡村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磯部祐子; | 汤显祖戏曲研究在日本 | 文学遗产 |
周裕锴; | 试论《石门文字禅》中景画诗禅之交融 | 文学遗产 |
沙阿代提· 库尔班; | 古代维吾尔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研究 | 中华文化论坛 |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简介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庞希云; 李志峰; | 越南汉文小说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化”与“借” | 广西社会科学 |
张翠玲; | 中国现代戏剧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陈舒劼; | 区域文化认同与闽台文学亲缘——新世纪以来大陆闽台文学关系研究观察 | 华文文学 |
许祖华; | 知识与信念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增长点问题 | 学习与探索 |
张乃禹; | 近代韩国小说革命理论与梁启超文学思想之关联 | 山东社会科学 |
毕懿晴; | 新审美趣味的界定与传播:论利维斯文学文化批评实践 | 湖南社会科学 |
童岭; | 在南朝旧都读北朝故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勒克莱齐奥;施雪莹; | 文学与全球化——在北京大学博雅人文论坛的演讲 | 小说评论 |
曹丹红; 许钧; | 关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若干思考 | 小说评论 |
单世联; | 纳粹大屠杀与西方文化的“除魅”——乔治·斯坦纳的文化反思 | 文学评论 |
王小平; |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白先勇的长句书写 | 南方文坛 |
陈立婷; 王立; | 全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 | 学术交流 |
徐强; | 黄裳致杨苡书信系年重考——《来燕榭书札》考释之一 | 当代文坛 |
2015年 | ||
樊义红; | “民族性”表现的误区——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克非; | 阐译与显化——许国璋翻译思想解析 | 现代外语 |
胡磊; | 工业化语境下的跨族群写作——以东莞少数民族作家群落创作为例 | 民族文学研究 |
张文娟; | 身体叙述:一个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有效问题——评刘传霞教授著作《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 山东社会科学 |
丁宏伟; 邵海燕; | 我国英语专业改造的理论与模式建构研究 评《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 | 当代教育科学 |
乔以钢; 景欣悦; | 20世纪80年代女性批评主体的文学实践 | 社会科学战线 |
李宏岩; | 英美文学参照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 | 贵州民族研究 |
王伟军; | 武田泰淳和《审判》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乔以钢; | 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索前行——近20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简论 | 妇女研究论丛 |
王钦; | 新时期文学表征中的“个体化”难题——重读《哦,香雪》 | 文学评论 |
季进; |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反思 | 文学评论 |
王继霞; | 多维度的文学史探索——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为中心的学术考察 | 西北民族研究 |
王立; 安稳; | 全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 | 中华文化论坛 |
徐国荣; 车孟杰; | 学术救亡:抗战时期的魏晋六朝之学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英杰; | 文化承传的使命——陈国球教授访问记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殷海卫; | 白居易居洛闲适诗探析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李一帅; | 超越生活之上——别尔嘉耶夫艺术创造论评析 | 浙江社会科学 |
中国宗教学者王岗 | 世界宗教研究 | |
张雪峰; | 被挪用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叙事在加勒比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衍变 | 当代外国文学 |
丁琪; | 蒙古族跨族婚恋小说:作为蒙汉民族交流的一种想象方式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杨莉馨; | “他者”之眼——论英国女性旅行文学的主题变迁 | 妇女研究论丛 |
罗翠梅; 梁俊仙; 班秀萍; |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宋湘绮; | 诗词的生存语境和文学价值观的古今演变 | 湖南社会科学 |
王路晨; | “爱尔兰性”的追寻——20世纪爱尔兰文学文化观的嬗变与论争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斯琦; 张福贵; | 大传媒时代文学的传播及其价值的重新思考——张福贵教授访谈录 | 当代作家评论 |
陈建华; | 海上回瞥:世俗文学文化的百年沧桑 | 上海文化 |
马军红; | 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 中国翻译 |
周逢琴; | 期刊·流派·文学史 | 出版科学 |
邓富华; | 历代“集陶”诗集考 | 中国韵文学刊 |
徐岱; | 作为方法的文化批评 | 文艺研究 |
王童谣; | “匕首”还是“手术刀”?——论王彬彬的学术批评 | 文艺争鸣 |
陶然; 王志宇; 吴川淮; 孙海兴; 杨沛沛; 姜文; | 文质相合 技道兼修—龚鹏程先生访谈 | 中国书法 |
陈建华; | 民国初期上海消闲杂志与名花美人的文化政治 | 学术月刊 |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化与边疆史地创新基地简介 | 民族教育研究 | |
汪荣; | “跨民族连带”:作为比较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研究 |
徐志英; | 综合大学英语专业学科定位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陈超著《城市化中的文学景观及精神向度》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
张强; | 审美功利研究的实用主义转向 | 理论与现代化 |
过婧; 刘云虹; |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异质性问题 | 小说评论 |
张振谦; | 宋代文人游览洞霄宫诗歌透视 | 兰州学刊 |
王向远; | “译文不在场”的翻译文学史——“译文学”意识的缺失与中国翻译文学史著作的缺憾 | 文学评论 |
储常胜; | 文化走出去之上海繁花繁海上——王安忆作品海外出版研究 | 中国出版 |
刘玉平; 周晓琳; | “身体诸觉”的在场:中国文学对城市的审美 | 当代文坛 |
微言大义 | 出版广角 | |
杨建军; | 论中亚东干文学的家园意识 | 外国文学研究 |
陈静; | 浅谈英美文学阅读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探讨 | 语文建设 |
朱寿桐; | 地域文学文化与地域性文学事功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纪过; |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出版 | 民族文学研究 |
刘永红; 邬忠; | “语言形象术研究”的基础与前景——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永红教授访谈 | 社会科学家 |
梁家胜; | 民间文艺学:构想与建构 | 青海社会科学 |
刘云虹; | 在场与互动——试析许钧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与实践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胡杰; | 霍桑国外研究综述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启伟; 王翔; | 翻译出版: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启蒙 | 出版发行研究 |
沈红芳; | 自我与角色的消长——铁凝小说创作论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杜彬彬; | 比较文学“缺类研究”的问题与困境 | 江西社会科学 |
袁昊; | 文学城市:一种可能的文学研究新范式 | 文艺评论 |
崔绍怀; | 世纪转型时期《野草》研究综论 | 齐鲁学刊 |
郑羽洛; | 韩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产业化方向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郭春林; | 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文学化的思想史 | 中国图书评论 |
闫燚; | 论魏晋音乐美学对当代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时代意义 | 音乐创作 |
朱寿桐; 杨青泉; | 澳门文学评论的建树 | 文艺争鸣 |
吴娟; 刘建华; | 卡宁厄姆的“贴心阅读”与后理论时代文学的审美阐释 | 外国语文 |
殷晶波; 李秀云; | 平视经典:吉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现代性意味——试论莎士比亚戏剧的东北民间化演绎与言说 | 戏剧文学 |
李娟; | 文学的“全球本土化”: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察 | 民族文学研究 |
黄新炎; | 文字·文学·文化·思想——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张文娟; | 身体叙述:一个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有效问题——评刘传霞教授著作《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 山东社会科学 |
马莉; 洪晓楠; | 罗蒂“泛文学文化”视域下科学与人文的共融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邹赞; | 霍加特与“文化转向” | 外国文学 |
李继凯; | 西部作家的西部梦——以阿来“博文”为例 | 甘肃社会科学 |
徐杰; | 空间的逻辑——文学语境空间层域的内部关系 | 文艺理论研究 |
许文荣; 孙彦庄; | 文学的跨国界与会通:苏雪林、谢冰莹及钟梅音的南洋经历与书写 | 中国比较文学 |
魏春燕; | 邓肯·琼斯电影中的拉康镜像理论 | 电影文学 |
黎湘萍; | 光影时代的人文关怀——李晨的《光影时代:当代台湾纪录片史论》 | 南方文坛 |
朱振武; 杨世祥; |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 中国翻译 |
杨洪承; | “流派”的尴尬与颉颃——社群文化视阈中的“学衡”重估 | 社会科学辑刊 |
李跃平; | 更新理念 高扬其声——2014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综述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石小寒; | 同门异路:吴宓与梁实秋对白璧德的接受 | 学习与探索 |
陈言; | 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 | 山东社会科学 |
陈建华; | 周瘦鹃与民初文学文化转型简论——文言白话的辩证关系与新旧兼备的文化政治 | 东岳论丛 |
2014年 | ||
王苗苗; | 2013年中美比较文学学术期刊评介 | 外国文学研究 |
张瑞华; | 清教的哀诉与“美国”的象征——评萨克凡·伯克维奇的2012年纪念版《美国哀诉》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陈伟; | 中国文学外译的滤写策略思考:世界主义视角——以葛浩文的《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 | 外语研究 |
李丹梦; | “文学城市”精神疏辨 | 当代作家评论 |
李城希; | 一个时代的要求、误解、隔膜和偏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茅盾研究论析 | 文学评论 |
赵华威; |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汉语文化认知研究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苗勇刚; | 《巨蟒与圣杯》:“逆崇高”化的亚瑟王传奇 | 电影文学 |
王艳玲; | 唐代茶文学繁盛原因考略 | 农业考古 |
贺桂梅; | “中国”视野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何正兵; | 史笔与诗笔的辉映——评蒋洪新的《庞德研究》 | 外国文学 |
王锐; | 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文化意蕴解读 | 甘肃社会科学 |
近代天人关系的嬗变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影响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修雪枫; | 理想的形而上表述:北岛的诗歌与80年代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欧阳可惺; 王敏; | 西部气象: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综述 | 文学评论 |
李贵连; | 清代江南科举世家的典范式崛起——以吴县潘氏为例 | 北方论丛 |
杨晓霭; 杨晴; | 真宗封禅文学的“生产”与“消费”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黄毅; | 论新文人书画八大家的审美趣味 | 四川戏剧 |
李翔宁; 张子岳; 孟浩; | 老城区的“都市阳伞”奇观 | 建筑学报 |
朱寿桐; | 论中国新文化运作中的文学文化 | 学术研究 |
张岚岚; | “《牡丹亭》影响传奇作品群”的提出及其遴选 | 戏剧文学 |
邹赞; | “少数人文化”与大众文化批判——弗·雷·利维斯文化批评思想的基本路径 | 兰州学刊 |
李建立; | 转折时期的文学生活——《今天》(1978—1980)“读者来信”研究 | 文艺研究 |
梁建先; |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城景”叙事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旷新年; | 文学观念的演变 | 文艺争鸣 |
赵奎英; | 生态语言学与当代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 | 文艺理论研究 |
顾伟列; 梁诗宸; | “文学文化史”:《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编撰新范式 | 中国比较文学 |
刘雪芹; | 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外译的类型、目的与策略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姜智芹; |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 | 南方文坛 |
邹颖; | 从对《牡丹亭》的回应看《再生缘》的女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王亚平; 徐刚; | 试论1950至1970年代文学中的城市类型学 | 湖北社会科学 |
李翠芳; | 边地期刊与少数民族文学的生产 | 编辑之友 |
侯铁军; | 诺斯洛普·弗莱的预表思想研究 | 外语学刊 |
曹辛华; | 论民国词话的特点及其价值 | 社会科学战线 |
马春晖; | 方志艺文志文学文化价值的地域性表达 | 图书情报工作 |
舒伟; | 从“爱丽丝”到“哈利·波特”: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创作主潮述略 | 山东外语教学 |
王晓平; | “中阶文学”概念与雅俗文学界限的打破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晓鹃; | 《左传》现当代研究史回顾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张辉; | 现代性的理性反思:新世纪天津诗歌的城市书写 | 理论与现代化 |
刘云虹; 许钧; |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徐杰; | 文学语境的三层境遇及其阶段性特征 | 重庆社会科学 |
吴雪丽; | 试论“寻根文学”的发生与1980年代的知识场域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毅; | 后现代语境下的小说写作与诠释——以苏童《米》的细节败笔为例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张袁月; | 近代小说中的文学“地图”与城市文化 | 文学评论 |
商亮; 夏文静; | 虚构与象征的典范:《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兼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学谦; | 莫言与鲁迅的家族性相似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郭延礼; | 女性小说书写中的“以译代作”——兼论中西文化交流早期的一个倾向性问题 | 文史哲 |
王莹; 秦杰;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 外语学刊 |
宋湘绮; | 当代诗词审美学研究方法和体系的构想 | 贵州社会科学 |
徐定辉; 王莉; | 柳永词女性视角探微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蒋寅; | 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剑桥中国文学史》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蒲若茜; 李卉芳; | 华裔美国诗歌与中国古诗之互文关系探微——以陈美玲诗作为例 | 中国比较文学 |
王万鹏; |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城市文化书写研究——以“老北京”与“大上海”的文学考察为中心 | 兰州学刊 |
蒲若茜; | 多元·异质·杂糅——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 | 当代外国文学 |
张建华; | 重新融入世界文学谱系的俄罗斯文学 | 外国文学 |
王立; 王莉莉; | 还珠楼主与金庸小说中的奇异药物及医术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立; |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神兽坐骑”母题的社会结构功能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立; 王莉莉; | 《镜花缘》佛经母题溯源三题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立; | 金庸小说异人形象的外来影响 | 贵州社会科学 |
刘卫英; | 视角独特的别样风景——《斜阳院落晚秋天——纪晓岚笔下的世情民俗》读后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涛; | 文学性·兼文本性·文学文化——文学性问题研究之困境与出路 | 文学评论 |
王秀臣; | “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 | 文学评论 |
石晓玲; | “悼亡”及“悼亡诗”涵义考辨 | 辞书研究 |
邹鹃薇; | 古典诗歌与中国电影的空间之美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逢玥; | 论《受活》的英译策略 | 当代文坛 |
陈茂林; | 寻找空白,深入开掘——从《美国内战前女作家爱丽丝·凯瑞研究》看文学研究的创新 | 外国文学研究 |
黄信; |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 | 外国语文 |
欧阳昱; | 回译、自译及创译 | 华文文学 |
王守芝; | 古代小说的多元化、数字化出版传播及其走向 | 出版发行研究 |
李跃平; | 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 | 上海翻译 |
李惠慧; | 萨义德与西方遥望东方的音乐文化视角 | 人民音乐 |
纪海龙; |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身份研究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孙惠欣; | 中国文化对朝鲜朝梦字类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赵文书; | 美国文学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由来——读道格拉斯的《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系谱》 | 当代外国文学 |
封宗颖; |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实为深度的“忠实”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文新; | 《剑桥中国文学史》商兑 | 文艺研究 |
李跃平; | 借帆出海,自扬其声——2013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综述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年 | ||
刘成国; | 9~12世纪初的道统“前史”考述 | 史学月刊 |
安德鲁· 琼斯; 王敦; 郑怡人; | 进化论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本土叙事的介入 | 学术研究 |
李晓峰; | 集体记忆·文化符号·民族形象——论195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民族主义话语 | 民族文学研究 |
张艳; | 中国古典文学异类幻化母题于民族文化之阐释 | 求索 |
杭零; | 创新的翻译培训与交流模式——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翻译家锻造”计划纪实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赵毅衡; 邓艮; | 一个符号学者的“自小说”——赵毅衡教授学术生涯访谈 | 社会科学家 |
樊婧; 王晓鹃; | 史前帝王、始祖神话传说与陕西本土文化 | 中华文化论坛 |
刘中顼; | 论红色文学经典中乡风民俗之美妙意境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袁苏宁;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事线索的演进和迭变——兼评80年代以来不同文学史观的理论特性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程光炜; 杨庆祥; 黄平; | 主持人语 | 小说评论 |
王晓平; | 日本汉文学与文化翻译——以论《源氏物语》诗为中心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赵静蓉; |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 | 学术研究 |
杨红;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
雷世文; | 1940年代的媒介现代性转型——以报纸文艺副刊为例 | 求实 |
温世亮; | 论明清徽商及其子裔之文学贡献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张景成; | “天职就是爱”的加尔各答天使 | 电影文学 |
董斌孜孜; | 法国汉学界巴金研究历史语境变迁 | 贵州社会科学 |
张利群; | 论当代文学文化自觉标志的三位一体构成与建构 | 中国文学研究 |
姚东敏; | 《平家物语》全译本诞生记 | 出版广角 |
王宁; | 诺斯罗普·弗莱新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对话关系 | 外国文学研究 |
于爱成; |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谈新城市文学——以深圳文学为例 | 文艺争鸣 |
倪婷婷; | 加入外籍的华人作家非母语创作的归类问题 | 江苏社会科学 |
耿传明; 郭亮亮; | “打通后壁”的精神探险——康有为、章太炎与近代知识层的代际心态转换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倪婷婷; | 加入外籍的华人作家非母语创作的归类问题 | 江苏社会科学 |
张超然; | 当代台湾道教文化诠释的典范学者:李丰楙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 | 世界宗教文化 |
肖百容; | 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 | 中国社会科学 |
王敏; | 论“十七年文学”城市写书的文学秩序 | 求索 |
任红红著《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形式研究与文化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
秦志红; | 论旅游文学的审美价值 | 语文建设 |
许钧; | 我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 | 中国外语 |
李诠林; 张晓婉; | 王德威的台湾文学研究释读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张鸿声; | “十七年”文学: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达 | 文学评论 |
马梅萍; | 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他者化境遇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赵颖; | “改写者”吴经熊: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者 | 河南社会科学 |
刘波; | 塞纳河左岸的风暴——对法国后现代主义“知”、“意”、“情”问题的思考 | 外语学刊 |
邹赞; | “英文研究”的兴起与英国文学批评的机制化 | 国外文学 |
王丽亚; | 新中国60年女性主义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 江西社会科学 |
王冬梅; | 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 | 上海翻译 |
尚云鹤; | 英美文学课程引入文化教学之研究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陈进武; 张光芒; | 反思文学史叙述与文学话语的错位现象——以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为例 | 贵州社会科学 |
李特夫; | 跨文化传播的译事之殇——英美杜诗英译中的误读、误译研究 | 中华文化论坛 |
赵建成; | 范子烨《中古文学的文化阐释》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蒋永国; | 川端康成的文学生成——读周阅著《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 中国比较文学 |
吴幕; | 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的世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 人民教育 |
贺宏亮; | 钱锺书:不做斗方名士 | 中国书法 |
王吉鹏; 宋凡; | 评许祖华等著《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刘锡诚; | 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 民族艺术 |
陈婷婷; | 《今古奇观》: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最早的典范与启示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郭恋东; 杨蓉蓉; | 论“意识流”在中国现代文坛的译介 | 山东社会科学 |
邹威华; 伏珊; |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 | 当代文坛 |
张铁山; | 突厥语族文献概论 | 满语研究 |
黄芙蓉; 傅利; | 重建文学之经典 彰显伦理之沉重——评《伦理、理论与小说》 | 外国文学研究 |
刘洪涛; | 论“沈从文问题” | 民族文学研究 |
郑升; | “桥头堡”视域下云南地缘文学、文化研究格局的构建与实践 | 学术探索 |
张燕梅; | 文本: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詹姆逊的文化阐释观念 | 文艺争鸣 |
胡志红; 周姗; | 试论生态批评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从生态中心主义走向环境公正——兼评格伦·A.洛夫的《实用生态批评》 | 社会科学战线 |
王立; | 佛经翻译文学与跨文化追寻的努力——评刘守华先生的《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 | 外国文学研究 |
王立; | 明清大刀叙事与文化对抗 | 贵州社会科学 |
潘碧华; 王立; | 论唐代乐人对词体发生演变的作用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顾祖钊; | 论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创新性 | 文艺理论研究 |
周勇; 韩模永; | 魔幻现实主义视阈中的中拉文学文化可比性探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吴泽泉; | 小说虚构理论与近代小说及知识转型 | 云南社会科学 |
李勇; | 媒介时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展望:新媒介与当代文论转向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成立大会 | 文学评论 |
赵敏俐; | 读书仕进与精思著文——论汉代官僚士大夫与文人文学之关系 | 文学遗产 |
卢桢; | “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游路湘; | 江南与京师:由洪昇旅食文学交游看清初文坛生态 | 浙江学刊 |
梁奇; | 《山海经》中人鸟组合的神人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惠; | 全球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消解 | 外国文学研究 |
寇才军; 陈漪; | 美国华裔文学喜剧精神与黄西脱口秀 | 戏剧艺术 |
徐璐; |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二届专题研讨会综述 | 当代外国文学 |
吴赟; | 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学术论坛 |
汪聚应; | 旧学根基 新学气派——赵逵夫先生的学术贡献及学术思想 | 社会科学战线 |
刘火; | 历史可以“重构”,但不应贴金——蔡翔《革命/叙事》“导论”批判 | 中华文化论坛 |
刘海军; | “延安时代的文学、文化与社会”的再思考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耿传明; 王晏殊; | “五四”人的精神趋向——抽象化的文学政治与理性的激情化 | 天津社会科学 |
唐丽君; | 从文化语境解读《老友记》中的会话含义 | 电影文学 |
张春娟; | 文学批评中的语文学——萨义德与德曼语文学思想比较 | 人文杂志 |
张碧; |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对符号学的批判与借鉴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刘卫英; | 还珠楼主大鸟意象的生态叙事及其渊源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刘卫英; |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审视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丽娜; | 郭文景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追求(上)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刘卫英; | 清代瘟疫、夜游神民俗叙事的伦理意蕴 | 明清小说研究 |
刘卫英; | 清代求雨禳灾叙事的伦理意蕴与民俗信仰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曹莉; | 文学、批评与大学——从阿诺德、瑞恰慈和利维斯谈起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陈婷婷; | 中国小说中的中国人——《阅微草堂笔记》的最早西译本研究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王志勤; 谢天振; |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 学术月刊 |
袁媛; | 晚明小说家钱希言生平事迹考略 | 明清小说研究 |
向天渊; | 现代文学研究之“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民族风格”与“外来影响”之关系研究的学术史分析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李星; | 陕西“新生代”小说的个性化魅力 | 小说评论 |
汤哲声; | 通俗文学入史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思考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李立; | “文学文化”与伦理的审美生活建构——理查德·罗蒂伦理学思想的美学向度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立; | 金庸笔下动物大军描写的中外文本渊源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作者 | 题名 | 刊名 | 被引 |
陈世联; | 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151 |
刘晓春; |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 学术研究 | 139 |
谢天振; |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 中国比较文学 | 124 |
刘云虹; 许钧; | 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20 |
杨柳; | 翻译的诗学变脸 | 中国翻译 | 82 |
周宁; 宋炳辉; |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 | 中国比较文学 | 74 |
韦清琦; |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 | 外国文学动态 | 74 |
周晔; | 爱到无字——张洁真爱理想的建构与解构 | 文学评论 | 67 |
金元浦; | 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 | 社会科学 | 56 |
钱超英; | 自我、他者与身份焦虑——论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其文化意义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54 |
王志勤; 谢天振; |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 学术月刊 | 53 |
刘俐俐; |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 民族研究 | 46 |
王宁; | 文学经典的构成和重铸 | 当代外国文学 | 39 |
王德威; | 华语语系文学:边界想像与越界建构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8 |
刘光宇; 冬玲; | 女性角色演变与中国妇女解放——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透视 |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36 |
苏桂宁; | 林译小说与林纾的文化选择 | 文学评论 | 35 |
孙建昌; | 试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 理论学刊 | 35 |
叶舒宪; | 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幻梦原型 | 文艺争鸣 | 35 |
王立;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 | 中国社会科学 | 35 |
王兆胜; | 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 | 社会科学战线 | 35 |
王宁; |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 天津社会科学 | 34 |
李润霞; |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 江汉论坛 | 34 |
张传燧; | 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 | 教师教育研究 | 34 |
金衡山; | 《红字》的文化和政治批评——兼谈文化批评的模式 | 外国文学评论 | 34 |
杨义; |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 中国社会科学 | 34 |
王双; | 新时期《诗经》意象研究述评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2 |
乐黛云; | 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 28 |
郭英剑; | 命名·主题·认同——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7 |
程金城; | 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蕴及其嬗变 | 甘肃社会科学 | 27 |
易丹; | 超越殖民文学的文化困境 | 外国文学评论 | 27 |
陈瑜敏; |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话语态度分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6 |
王立; | 唐诗中的胡人形象——兼谈中国文学中的胡人描写 |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5 |
林坚; | 文化学研究的状况和构架 | 人文杂志 | 25 |
罗庆春; 刘兴禄; | “文化混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构成论 | 民族文学研究 | 24 |
劳伦斯· 布依尔; 张旭霞; | 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 | 国外文学 | 24 |
周晓风; | 区域文学——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 中国文学研究 | 24 |
周宪; |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 | 学术研究 | 23 |
杨海明 | 略论晚唐五代词对正统文化的背离和修补 | 文学遗产 | 23 |
乐黛云; | 差别与对话 | 中国比较文学 | 22 |
白烨; | 作为文学、文化现象的“陕军东征” | 小说评论 | 21 |
李志岭; |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与外语教学——关于外语教学如何与文学相处的问题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 |
陈平原; |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 20 |
余秋雨; 王尧; | 文化苦旅:从“书斋”到“遗址”──关于文学、文化及全球化的对话 | 当代作家评论 | 20 |
葛红兵; |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 20 |
朱一凡; |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历史和现状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 |
王光林; | 美国的梭罗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 |
陆建德; | 为了灵魂的纯洁——读辛格短篇小说有感 | 当代外国文学 | 19 |
王云; | 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 |
吴赟; | 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学术论坛 | 18 |
王宁; | 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天津社会科学 | 18 |
欢迎光临 湖南工业大学bbs论坛 (http://hngy.51tongnia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